形式 构成 通变
汉字书法从日常书写到艺术创作转变之后,专业书家不得不开始追问书法艺术的性质,开始越来越关注书写方式和审美趣味,开始关注自己的创作心态,材料以及展厅的效果等等。上千年来,从只关注笔墨纸砚及汉字书写方法和技巧的研究,上升到哲学,文化和心理的高度,甚至是工具材料、展示空间与环境等综合因素的研究。这是摆在当代书法艺术家面前不可回避、不得不考虑和研究的课题。这个转变,甚至可以成为书法艺术家创作自觉意识发展的一个标志。

创作状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创作的形式、创作的情绪,以及艺术家通变的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创作的形式包括尺寸、形制和材料。创作的情绪包括书写的内容、创作的环境,以及展示的空间。当然这三个方面中,通变是至关重要的,创作者的通变能力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作主体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艺术的整体把握。第二部分是对汉字各种书体的书写技巧的融汇贯通,以及创作技术层面的整体把握。
唐代孙过庭曾在《书谱》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又一時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懒,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于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他的意思是说:写字的时候,有顺手和不顺手之分,顺则流美;不顺则拙劣。顺与不顺各有五种情况,顺手时:一、事务闲暇,精神愉快;二、感人恩惠,酬答知已;三、时令宜人,天气和润;四、纸墨互发,相得益彰。五、突发奇想,乘兴挥毫。不顺手时:一、心慌意乱,神不守舍。二、无意而书,又不得不书;三、气候干燥,烈日酷暑;四、纸墨低劣,不称心手。五、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他还说:合不合意,顺不顺手,写出来的字,差别很大。有好時机和好天气,不如有好的纸墨和器具。有好的书写用具,不如有畅达愉快的心情。如果这五种不顺手的情况同时存在,那就会思想迟钝,运笔不顺。如果五种顺手的情况同时具备,那就会精神焕发,得心应手,神融笔畅。

有关书写状态的论述,还有许多散见于历代书法家的论述。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刘熙载《艺概》)
一画之间,变欺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唐.孙过庭《书谱》)
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唐张怀瓘)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萧洒纵横,何拘平正?(南宋.姜夔《续书谱》)
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晋.王羲之《书论》)
甜熟不是自然,佻巧不是工致,卤莽不是苍老,拙恶不是高古,丑怪不是神奇。(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
小楷难,小草犹难。楷以法胜,草以神胜。法可勉强合,神非绝迹无行地,不能超脱八法之外,游行九宫之中。(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无名氏)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行气立矣。(蔡邕《石市神授笔势》)
北魏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清.刘熙载《艺概》)

可见,与这些散论相比,唐代孙过庭的"五合五乖"还是比较系统的。作为一门艺术,对书法艺术创作状态的系统研究,还只有近30年的历程。
笔者的创作体验是六个字"精气神"和"骨肉血",前者指人的精神状态,也就是创作状态。即精力充沛、气血调和、心情愉快。后者指工具、材料及环境得心应手,称心如意。为了达到这一种创作状态,我们要学会和善于"养气"。养气既包括精神状态的准备,也包括创作内容、有关资料以及创作意图的准备。万事俱备,才能一挥而成。雅集、品茶、闲聊、试笔、对弈、弹琴、赏花、观鱼、游园、把玩长物、赏析作品等等都会造就良好的创作欲,激发起创作主体的创作激情。这些文人雅事,不外乎体现"闲、静、达、透、淡"的生活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专门研究了"酒"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历史上也留下了一些书法家关于酒与创作关系的论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代张旭的故事,"旭,苏州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扔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世号张颠。"(《新唐书?艺文志》)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也生动地说明了张旭书法与酒的影响。其次,还有苏轼与黄庭坚也有类似的记载。苏东坡曾说:"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为不及。"黄庭坚也曾说:"沐浴罢连饮数杯,为成都李致尧行草。耳熟眼花,忽然龙蛇入笔。"还有王铎在《草书杜甫诗跋》中也有关于"带酒,微醺不能醉"的记载。

创作的构思与预先设计,是完成一件作品必不可少的步骤。这个步骤,古人称之为"布置"或"经营位置"。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这样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说的都是"意在笔先"和"成竹于胸"。笔者还认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造者还应做到"因字而形",也就是根据所写汉字笔画的多少、字形的异同,自然而然地书写,尽可能地减少因人为布置而刻板。一件好作品通篇布局与整体效果最为重要,一定要切记神采为上,全局为要。
书法艺术的特殊性,需要创作者必须做到既要有预想和布置,又要能拿起笔来,一气呵成,随势通变。有人说"布置"或者"预想效果",会与天真烂漫和自然而然互相冲突,其实不然。如果你有足够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再加上你的通变能力,变认识为习惯,变习惯为本能,你就有可能回到有意与无意之间,精心布局与自然流露之间,天衣无缝地完成创作。
《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的就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极限时,就必然有所变化,变化了才能通达,通达了才能恒久,世间万物,莫不如此。变才是不变的真理。

为了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除了研究汉字造型的规律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和比较古今作品的模式,争取在原有模式上有所突破,有所丰富,为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布局模式而努力。模式千变万化,分出大类可以。模式无穷无尽,变化永无止境。
艺术家要培养自己的创作激情,要有浩然之气投入创作。要培养自己具有坦荡和豁达的心胸,永远保持一种开悟的状态,在"有我"与"忘我的疆界里游走。得天地之灵气,悟人间之真情。达到毫无拘束,自然开合的游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