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 潜心
一个人学习任何知识,做任何学问都需要专注和潜心。专注就是专一,就是不断地、长期地关注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潜心,就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用心做一件事,而且是沉下心来,做一个长期的打算,并准备深入地研究一门学问。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才行。所以叫做潜心笃行。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文字学、文学、美学等方方面面,有着几千年汉字书法的演变和积累。初学者只能从择其一碑一帖开始起步,一点一画由生到熟、由局部到整体、由外形到内在精神、由关注技法到关注作品或作者的精神气质逐渐完善的。因此,大部分成功者都由一个从"专攻到广博"的发展过程。最初常常是三年一帖,五年一碑地开始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所以,常常有书法家是这样说的:写字是一辈子的事情。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情,就急不得,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所需要的就是尽心,耐心和恒心。
专注是潜心的前提,没有专注不可能潜心。书法的创作有一个特点,一旦握笔挥写,就必须一次完成,没有推敲的时间,而且无法修改。如果觉得哪里写的不太满意,只能从来。而且,实际情况是重新书写,并不一定能达到起初的感觉。书法艺术的不可重复性告诉我们,要创作一件成熟的优秀作品,创作者必须对技术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以至于变技巧为习惯,变习惯为本能。"(邱振中著《书法七个问题》第312页) 而这种熟练的"本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历朝历代成功者都有类似的刻苦训练的记录:钟繇重金购得蔡邕的《九势八字诀》,揣摹间架入迷。临终时对儿子说:"吾精思三十余载,行车未尝忘此。"画被而穿。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智永和尚在云门寺找了一个练字的阁楼,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结果退笔成冢。怀素种芭蕉采叶练字。都证明了一点,当一个书法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书法艺术历来强调"人书俱老"、"书如其人",将人的个性、学问、修养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结合在一起。特别强调,艺术作品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的具体反应。因此,要求写字的人要多读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而这个修养,自然就分成两大部分。一个是专业技法,另一个就是人的综合素养。写字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创作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也是一辈子的事情。技法有限,但是修养的提升是无限的。我们必须始终牢记这样一句话: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临摹又分为"对临"、"背临"和"意临"三个阶段。对临,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范本的技法和形状。背临,就要求熟记范本的技法和性状,这是检验你的记忆力和掌握技法和形状的深度关键的一步。进入意临阶段,你可以尝试学七分丢三分的方法对范本进行改造、生发,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理想。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创作的模拟阶段。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艺术史上的创作高手,往往同事也是临摹的高手。举例王铎,据说只要你说出《淳化阁帖》中任何一个字,王铎都能够"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地写出来。今天我们从王铎一生留下来的大量临作中,就可以佐证他学习前人书法的功夫。再比如,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可以达到惟妙惟肖的境地。
初学者的临摹,从细心观察开始,到一笔一画地临摹书写,再到与范本进行比较与分析,最后作出判断,学了几分?得到了几分?然后,再观察,再写,再比较判断,周而复始不断地接近目标。最初强调,越像越好。为什么后面又要强调学七分丢三分呢?这三份是给自己留下的余地,便于生发和创造。
字的形状,是外在的。字的精神,是内在的。临摹的开始,必须一笔一画,步步为营,积少成多,由生到熟,有局部到整体。再由关注技法,到关注作品(或作者)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要从关注形似,到关注神似的转变。这是提高自己临摹水准的关键。

初学者还要处理好专一与广博的关系。选择范本要慎重,宜少不宜多。择其一二,三年五载不变,即所谓"初宗一家,精深有得。"(梁巘《评书帖》)然后可以逐步有序添加,推而广之。笔者的经验告诉大家,必须坚持广博而又约取,不能杂,不能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选择。为了慎重选择,我宁可多阅读而不动笔。一旦动笔,持之以恒。不得其要义,决不放手。
读帖很重要,读帖不仅为临摹做了准备,而且是专注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学习什么,就琢磨什么,才能成就什么。同样是读帖,有人浅读,只观其形,不究其质。有人深度阅读,形质统揽,不仅了解其基本笔法,还能在结构造型上找出规律。能悟人难悟之处,必可得人所难得。
读多了会疲劳,须每读每新,不断地发现和觉悟到之前没看清,或者没有觉悟到的问题。避免越是熟视无睹,越容易视而不见的通病。聪明的学习者不自以为是,更不能因为很熟了,看疲劳了,就不再深度阅读和深度判析。

因为境界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30岁时阅读、临摹的法帖,过了30年你再去读一读,感受和领悟肯定又不相同。
特别是在技法训练中,我们要静下心来勤观察、勤练习、勤比较和勤分析研究。技法训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线条的训练,二是基本结构的训练。在基本线条训练中,主要解决中锋、藏锋、平衡、垂直、弯曲和交叉等线条的运笔方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线条的练习,使握笔的手从指、腕、肘到肩各个关节全部打开、放松,构成统一协调气力贯通于笔端的最佳书写状态。
所谓"气力贯通",极其重要。书写时握着毛笔的手,不能有气无力,也不能有力无气。有力无气,使转受阻,力不久也。有气无力,不得要领,无从下笔,气不知往何处运。只有在彻底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气力协调,贯通于笔端,达到自如、得意的最佳状态。

在基本结构的训练中,主要是掌握各种书体汉字的基本结构规律。这一点,笔者已经在《中国书法的入门方法/"五种线条"和"三化"的理论与实践》(详见大无限网站"研究成果")一文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谓"三化",就是方格化、几何化和数字化。所谓"方格化",就是废除"田字格"、"米字格"和"回宫格",只用方格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谓"几何化",就是观察和分析汉字各部分的形状与联系的方法,用几何化的图形加以明确和认识。所谓"数字化",就是将汉字的笔画,用类似阿拉伯数字的形象加以表述和认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草书和行书。越是复杂抽象的线条,数字化运用的越多。
书法作品分为习作、应酬之作、应展之作、优秀作品和代表作等。习作,是在读帖或者临帖基础上的模拟之作。应酬之作,大多带有随机性,是纯粹为应酬而书写的作品。如果加上朋友的点题,因为不是作者由心而抒发,作品的质量往往达不到作者的平均水平。应展之作,基本上能反映作者的较高水准,但是由于展览主题的要求,也有可能打点折扣。如果一件作品在展览中获奖,那基本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水平,也是当时的货一定范围内的上乘之作。代表作就不同了,他既代表了创作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又代表了创作者一定时期的最高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代表了创作者作品面世且在圈内得到公认的水准。

一件代表作品,既集中反映了作者在艺术门类中所掌握的技法和素養,又反映了作者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的成果。如果这位作者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和探索的成果,已经被当代圈内外所一致认可,又代表着这门艺术未来的发展前景,那就非常值得关注和收藏了。
书法创作与绘画创作有很大的区别,绘画作品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可以先打草稿,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随创作者的感觉不断地调整,甚至复加、遮掩。而书法创作不可以,一旦下笔不可涂改。创作一件平稳的作品比较容易,比如画好格子按部就班的作品。但是要创作一件得心应手、情绪起伏的杰出作品就非常困难。需要创作者既能深思熟虑,预想效果,又能调动所有的技法,凭藉着作者的胆识,一挥而就。
邱振中先生把当代书法创作分为"作为修养的书法"和"作为艺术的书法"(《书法/七个问题》第332页)我们先不讨论这种分类的合理性有多少,存在即是合理,喜欢就有市场。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中,确实有些作品继承的多了一点,自创性少了一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个性强烈,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构成形式多了一点。。这类作品能被当代人所接受和欢迎的根本的原因,是既具备了出色的传统功力,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两者齐备,所以被逐渐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