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时间与空间
书写产生了时间的概念,布局产生了空间的概念。
书写有先后,点横撇捺竖弯钩组成的每一个汉字,书写起来都是有先后顺序的。每一个汉字组成的文字内容,也是有先后顺序的。这个先后顺序就产生了汉字书写的时间概念。
汉字书写的每一个笔画,在书写的时间上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书写时有快有慢,有时舒缓,有时激荡。书写速度的变化,形成了时间分配上的不均等。就是这种书写速度的不均,才形成了中国书法的节奏感,甚至被称为"无声的音乐"。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一首诗或相同的一段文字,由于书写主体的不同,书体的不同,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速度变化。这种无穷无尽的速度上的变化,也就形成了无穷无尽的节奏上的变化。

整件作品的完成,需要布局,古人把它称之为"经营位置"。一件作品不管是多少文字?是竖排还是横排?每一列安排几个字?最后在哪里落款、盖章?等等,都需要预选有个设想。书写完成之后整件作品的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及款式与主体之间,产生的距离和空白就形成了作品的空间。
这种通过布局和书写留下的空白,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没有统一的标准。要看整件作品完成之后舒不舒服?这种"以舒服为美"几乎成了衡量一件作品布局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有意思的是,这种"舒服与不舒服"的评判标准,又是不确定的,因人而异的。
汉字书法,在书写时间上的不确定和在空间布局上的不确定,正是中国书法具有无限魅力的根本所在。
内容的选择,也是一件好作品问世的重要因素。笔者以为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要考虑的是这个内容喜欢不喜欢或适合不适合。第二要考虑文字的排列效果。第三还要考虑尺幅与文字内容的布局关系。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不称心或不喜欢写的内容,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写的情况时有发生。有这样的情况,往往出不了好作品。"文字内容让作者感动或见到一段文字的造型结构非常巧妙,非常能够表达自己的一种审美情绪"(沃兴华语),选择这样的内容去创作,往往能够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认为,这就是"内容感悟"或"文字感悟",调动和激发了书写者的情绪和创作欲望。
沃兴华曾在谈到"书法转型的出路"这个问题时说,要强调"对比关系"、"空间关系"和"模糊图底关系"。笔者颇有同感,并认为汉字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分隔空间。所谓这三个"关系",其实就是分割空间的大小以及先后关系而已。分割出来的空间,对比关系越丰富,反差越悬殊,作品的视觉效果就越强烈。相对而言,传统书法强调中和,空间对比关系不强烈。而现代书法强调展厅的"抓眼球"效果,"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特别强调空间的对比关系。书写的先后节奏,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性。而这个书写性,又使中国书法区别于中国绘画,强调了不可重复和不可描摹,必须一次完成的特性。
关于"图底"关系
"图底"一词作为术语,来自心理学,是视觉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底是图存在的条件,没有底图无所依存。底是空间,而图是空间里的存在。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在底的空间中,分割创造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形体(态)难以忘怀的、鲜活的空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现在,图底关系已经在现代平面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甚至是舞台设计、展厅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了解图底关系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创作的整体设计,提高书法创作整体章法的质量,使我们的作品更加符合现代化展厅的视觉效果。
一、有形或趋于有形的为图,无形或趋于无形的为底。
二、包围或封闭的构图为图,开放及周边为底。
三、相对地说,在同一平面上,占有面积小的为图,占有面积大的为底。
四、密度高、有纹理易为图。
五、有动感的形象易为图,静止的形象易为底。
六、在一个平面中,最靠边的颜色常常为底。
七、黑白互为图底,光亮与黑暗互为图底,冷暖色也互为图底,关键是由面积的大小决定的。面积小的为图,大的为底。
八、图底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一般情况下小的为图,大的为底。当图底的面积基本相等时,图底关系就开始模糊。当图底的面积完全相等时,图即是底,底亦是图。最典型的实例就是中国的八卦图。
再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例1、在办公桌上放着一台电脑,黑色的电脑显示器相对于白色的办公室墙面是图。道理很简单,白色的墙面比黑色的显示器要大。然而,当你打开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图像是实实在在图,而此时的电脑屏幕却成为了底。道理也很简单,黑色的显示屏要比显示屏上显示的图案要大。
例2、当我们走进一个山村时,山庄的建筑物为图,建筑物背后的大山是底。然而,当我们走近房屋,观赏到白墙上描绘的山水风光时,墙上的山水却变成了图,房屋的白墙却成为了底。

传统的书法作品,大多图底关系明确。由于大多数作品追求"整体平和",为日常的书写而书写,反映在作品章法上的布局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当代的书法作品为了追求展厅的视觉效果,我们已经从两个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第一个突破是"扩大反差",其中包括文字的大小反差,正文与落款的反差。第二个突破是"模糊图底关系",使作品挂在展厅里由原来的"墙底图",向"墙与图"的转变。
第一个突破强调对比,特别是通过文字大小的对比,以及书体不同的对比,达到丰富作品内涵,引导观赏者品读的目的。第二个突破通过模糊图底关系,尽量扩大字内空间,压缩每个字周围的空间,使书写的文字连成一片,既没有字距,也没有行距。达到图与底浑然一体、涨力突框而出的视觉效果。
强调对比关系,主要从笔画的轻重、粗细、快慢、长短,结体的正侧、大小、参差,章法的疏密、虚实,墨色的干湿、浓淡等方面展开,加以发挥,并和谐组合在一起,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今天强调对比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将原本中和的变化,推向极致的变化。让粗的更粗,细的更细,大的更大,小的更小。让他们在彼此对立的情况下,建立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
模糊图底关系,就是利用视觉心理学原理,将空间分割成极具张力,图底可以合二为一,不分彼此。达到图是图,底也是图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