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没了,一切完了
人的天性与生俱来,既然叫"天性",就是天生的本性。是人天生固有的品质和性格。
艺术教育尤其需要教师能够做到洞察天性、顺应天性、在保持人的天性基础上加以引导。
艺术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艺术技能的传承和艺术审美的培养。
技能学习和审美培养都会受到固有的规矩和导师的理念所束缚。尤其是书法艺术,受汉字书写的影响,包括每个汉字的构造结构、点画与笔法、以及各种书体特有的造型等等。

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规定性,不遵守不行,遵守了,或多或少都会阻碍天性的发挥。
还有那个艺术审美的理念,既是导师传授给学生的,也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所谓的好观念、好传统。也都是不讲不行,讲了就会有束缚。
所以,在学习中华传统艺术中,我们经常讲:"在继承中创新"或者"在传承中求变",这也似乎是久经考验,颠簸不破的真理。
在艺术教育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每一位学员的天性,我们做了许多具体的尝试。比如,选择字帖,不搞千人一面。提倡真草隶篆都可以成为入门的路经,倡导条条道路通向成功的理念。最大可能地照顾到不同性格、年龄和喜好。具体操作上可以由学员挑选或家长建议,并且试写三周,感觉可以,三者合一,由老师正式确定。确定后,三年不变。基本实行321教学模式。那就是第一本帖学三年,第二本帖学两年,第三本帖学一年的教学模式。这样六年学历,基本学了三种书体,完成了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学习和训练,专业水平可以达到或超越大学本科水准。

在教学中,由于学员选择不同书体、不同字帖,不可能像传统的书法学习,只由楷书入门的方法,让所有人都练习点、横、撇、捺、竖、弯钩开始起步。采用了"五种线条入门法",在五种线条的练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指、腕、肘、肩所有手臂关节的运笔方法。在临摹字帖的过程中,废除米字格、田字格和其他任何格式,直接采用折格的方法,在纸上隐约可见的方格中开始临摹,教师利用"几何化"和"数字化"的方法加以点评和辅导,这些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形象深刻,容易理解,方便记忆。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拘束。

艺术教育,除了艺术技能和艺术审美的传授和栽培以外,其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授艺术的精神。艺术的精神是天人合一,个性发挥,是不断地创造。有句话说得好,越高级的东西其实越简单,越是真理越容易明了。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不要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
鼓励和引导创新,是培养艺术精神的根本。特别是人的天性。不容抹煞。只能保护、只能提倡或稍加引导。历史上许多艺术家的成功,不都是把个性发挥到极致,或返璞归真,天人合一。或人书俱老,功力深厚。或返老还童,天真烂漫。因此,打破不必要的条条框框,让学习者自由地驰骋,发挥天性,永远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切记,天性没了,一切完了。

当代书法教育的普及,应运而生开始有了书法考级。书法考级即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可以检验导师或者开云电子官网的教学能力。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就好在隔一段时间,就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尤其是权威的专业机构的考核,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坏就坏在因为考核,需要由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限制了考生创造性发挥,既不容许教师超越范围任意发挥,也不容许考生超越大纲规定的要求随性创作。所以有学者呼吁艺术的学习,不需要考试,不需要院校培养。真正的艺术家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的。
天性很可贵,个性价更高。艺术家为了保持天性和个性,一定要少受艺术教育的条条框框影响,要非常明确的认识到,前人的方法只是前人的,别人的风格只是别人的。阅读前人,了解别人,只是为了创造自己。因此我主张"千人一面"的展览尽可能少看,书法家要多向画家学习,要跨界了解其它艺术门类的发展。特别需要广泛阅读,并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用批判的方法看待一切,有选择地接纳新的事物。

天地有大美,艺术家最好的老师就是大自然。要一辈子用一颗童心在大自然中发现美,选择美。这才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正含义。这才是艺术家不断提升艺术修养,艺术水准,创造无限可能的源泉。吴冠中先生曾在他的《我负丹青》自传中这样写道:美术教学应从写生入手,还是从临摹入手。从临摹入手,多半坠入泥古不化的歧途。必须从写生入手,才能一开始便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独立观察的能力,有此而引发丰富多样的表现方法。就是说面对大自然,每一个人天生有每一个人的表现方法。就是要告诫大家,首先要不带框框去观察。这是他一贯提倡的"各有各法,我有我法"的艺术观念。
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家石涛,非常尊重自己的感受。他曾经这样说:"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画法,千变万化。"盖以无法生有法,有法贯众法也"。他还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明确指出,艺术家对大自然的认识是自由的,其作品的表现方式也是自由的。不择手段,就是可以择一切手段。

关于个性风格的形成,笔者以为,自然而然者为佳。急功近利,故作姿态者次之。艺重人品,人要真诚。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人的真情实感。好作品固然需要才华、功力和一生修养的积累。但是,最为根本的还是有感而发。因此,真正的个性风格不可设计。个性风格并不可能是预先设计出来的,它是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随着自己的个性喜好、综合修养逐渐形成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