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乐斋随笔之七十九
录入时间:2024/8/26 18:03:02
说说汉字书法的艺术性
有人认为只有纯艺术才是属于全人类的,然而却很难举出具体的例子来。结果想来想去,就说没有歌词的音乐就是纯艺术,没有具体内容的抽象绘画是纯艺术。我认为这个命题毫无意义。原因在于纯是有限度的,再纯的艺术也是有地域区别,或称东西方的差别。比如音乐,虽然没有歌词,但是你使用的乐器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钢琴?还是二胡或者琵琶?不同的乐器,就带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绘画,我们撇开画的内容不说,你表现的手法是油彩?还是水彩?还是水墨?都会带有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特色。
有人说,书法艺术是东方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甚至说是世界艺术中最抽象的艺术,这都没有错。但是,在考虑书法艺术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有人却提出了解构汉字的点画,完全摆脱汉字书法的可读性。错误认为这样就比较纯,就有了世界性意义。熟不知那还是汉字书法吗?没有了中国特色,没有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永远要牢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笔者认为:汉字书法如果没有了可读性,虽然使用的工具还是毛笔,还保持着一定的书写性,其中还有中国书法的影子。在讨论这类问题的时候,有人说书法中的大草或者狂草最具有世界性,最具有纯艺术的特征,可能会被更多的人认可。因此它最有可能走向世界。这可能不假。然而,不管是大草还是狂草,如果你解构了汉字,变得没有一丁点可读性,一定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因此,纯不纯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你可以说楷书的可读性增加了,可是它的艺术性却减弱了。大草的可读性减少了,但它的艺术性却增加了。由此找到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可读性增加艺术性就减少,凡是艺术性增强可读性就会减弱。这就是真书相对于大小草书、楷书相对于行草书而言艺术性减弱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纯艺术是没有的,有的只是相对而言。中国的书法不可能成为纯艺术,只能成为最抽象的艺术。

汉字书法艺术有由实用而起步,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因此,它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使用,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日常使用推动了文字的进化,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反过来,书写方法的改进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汉字不断朝着规范、整齐、美化的方向发展。
汉字点画的象形性寓意和结构组合的逻辑性思维,构成了每一个汉字独立的含义。正是这种深刻的含义,构成的汉语言文化的丰富多彩,也给书法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天地和无限创造的可能。
汉字书法不是纯艺术,书写的过程必须考虑它的实际使用价值,这就是可读性需求。为了提高书法艺术的艺术性,你可以尝试将可读性降到最低,但是不可以完全脱离可读性。

书法创作依托于汉字,同时也受汉字的限制。具体来说,汉字构造和点画的丰富性,给提高汉字书写的艺术性提供可能。反过来,书法创作也受到汉字书体的限制。比如写楷书,可读性增加,艺术性减少,可发挥的余地几乎为零。然后,篆书和隶书,可读性减弱,而艺术性却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草书,尤其是大草和狂草,可读性进一步减弱,而艺术性却进一步的提升。所以很多书家认为,草书是最能抒发艺术家个性的书体。
在我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还体会到,隶书一旦与篆书结合,也会极大的提高书写的艺术性。这是因为两种书体的融合,给予书法创作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况且在汉字的发展进程中,这两种书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就是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割舍不断的过程。
当然,具体到每一件书法创作中,你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加入篆书成分的比例。这就需要书家凭自己的经验,因字、因句和整体布局需要,作出随时调整。

提高汉字书写的艺术性,不仅要靠掌握汉字书写的专业技法,而且要对所写汉字构成的含意,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真正实现。书法家笔下最出彩的往往是既能出其不意,打破原有平衡规律。又能在不平衡中获得新平衡的作品。譬如,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手法有:一、改变结构,变左右结构为上下结构。二.移动部首,变左为右或变右为左。三、借用部首(或称合用部首)。四、借用或省略笔画。
为了提高汉字书写的艺术性,我们必须对所写文字作一个初步的设计。然而,设计需要假设和想象。假设,就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要创作的内容,作出本质或规律性的初步设想或预测,是对书写的结果作出可能的判断。而判断又需要我们具备较高的想象能力,才能将以往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加以融合,才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界。
没有假设,缺乏想象力,就没有艺术创造。人类文明恰恰是从假设开始的。不断假设,不断求证,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用笔千古不移,结体随需而变,立象尽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