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杰、胡抗美2012年8月关于当代书法诸问题的对话也认为:“中国书法本体的第一个要点就建立在汉文字的基础上”,并且“这个不能动摇”(胡抗美语),“这是一个底线”(周俊杰语)。我想说的是:既然书法不能离开文字,那文字肯定离不开内容。脱离文字内容的书法很难存在。
我也认同安子介先生关于汉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更同意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所提出的“汉字发明应排第一位的”说法。随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会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无容置疑。但孕育这些伟大发明的民族,其文化根源是什么?靠什么维系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又如此具有智慧呢?答案应该是,汉字。汉字的产生方式、结体方式、构架原则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通过学习汉字,书写汉字,可以了解、体会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和原则,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
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是点画,点画组合的结果是形,是结体。段玉裁在给王念孙《广雅疏证》写的序言里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语言文字专家为我们揭示了汉字与汉语关系的本质。
汉字的本质是形,不是音。例如“无双”和“吴霜”,还有如“舌头”与“石头”,“凶猛”与“胸闷”等都是音近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
每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特定意义,是区别于拼音文字的最大特点,也是汉字书法能成为文字艺术的根本条件。例如:“圣”下部是一个挺立的人,有耳朵听取外界意见,有口发表自己的见解,显得贤能而圣明的意思。又如:“德”字,左为“彳”在古文中表示“行动”的符号。右边上为“眼睛”,下为“心”。“眼睛”和“心”上面各有“—”,“眼睛”上面的“—”再加“丨”,正中交叉,表示直视,正视。“心”字上面加“—”,表示“心正”。目不斜视,便为德,心正便为德。
我很同意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原华中理工大开云电子官网长杨叔子所说:“汉字不仅是符号,而且是艺术,是科学、是文化,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文字及其构成的语言,既能开拓人的左半脑,又能开拓人的右半脑,启迪右脑的原创性功能。”这与我的切身体会:“毛笔是一支慧笔”,“汉字的笔法、构成法充满智慧”,不谋而合。
回顾近百年汉字浴火重生的历史,看到今天汉字已经顺利进入互联网,进入现代文明的现实,我们已经有理由相信,汉字不会灭,古老的汉字将伴随一个古老的民族,辉煌而又自豪地走向未来。
汉字的形及其构成的方法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当然,其中也有现在认为是封建的,甚至是腐朽的部分。但这都是历史,这需要我们去甄别,去取舍,有选择地继承与发扬。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汉字的形及其构成的方法和思想,在现在看来有糟粕,但这不应成为“取消”汉字的理由。汉字、汉语当今在发展,未来还将发展下去。今天认为好的东西,保留下去,明天也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还是应该正视和保留。因为这是历史。
回过头来想一想,真有点后怕,还好汉字没有如鲁迅先生所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被取消。现在应该到了重新认识和检讨鲁迅等人的历史局限的时候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预言“汉字不灭,中国必兴”了。
此外,还要感谢早在1958年1月,在政协会议上,周恩来对文字改革提出的三大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并强调,“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现在看来,周恩来的主张,扭转了“取消汉字”的势头,使汉字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然,回顾历史,明确认识,重新评估象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沈钧儒,还有688位文化艺术教育界的名流联名发表的《我们对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甚至是毛泽东对汉字改革提出的错误看法和意见,还是很有必要。当时的大势是,全球“拉丁化”,落后的国家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尽快融入世界,跟上时代步伐,才会造成在今天看来是“文化短视”的错误,这是历史的局限。
汉字的本质是形,这是语言文字专家将人类文字分类研究得出的成果。如果从汉字书法艺术的角度出发,笔者还可以这样认识:汉字的本质是象,是图。也可以说,是形象,是图像,甚至还可以说是心象。
形象也好,图像也好,心象也好,都是储存思想、认识的方法。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把自己智慧都藏在汉字之中。每一个汉字(尤其是没有被简化的汉字)都储存着大量信息,甚至是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
方块汉字的这一特点,是汉字之所以能够成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毛笔)。
方块汉字,由点、线、面组成,其外形又由随物象而形,经过长方,扁平,最后定格正方,这是汉字演变的自身规律所致?还是智慧的先民已经意识到正方形最能表现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汉字?这是否也能体现着中华文化由否定之否定,最后落脚于“中和”(不长、不扁)呢?
首都师范大学宋均芬教授的说法我很赞同,“方块是宝贝”,“几何常识告诉我们,就储存信息量来说,点不如线,线不如面。方块形的汉字是平面文字,它比线形文字储存的信息多。”但我还认为,方块汉字还是立体的。它给人的表象是方的块面,然而其内部结体却是立体的。
汉字的结体,原本就是立体事物的描述,是“抽象立体的画”。因此,说汉字是立体的更为确切。
学习书法、学习繁体字、学习古汉字、学习古诗文,是深入中华文化根基的一把钥匙。
繁体字,特别是古汉字,形态生动,信息量大,如果能够深度解读,如同唐诗宋词一样,能够让人产生联想,而联想是发明创造之母。
汉字是发展联想的图画、积木,是开发智慧的魔方。
著名汉语专家告诉我们:“就储存信息量来说,点不如线,线不如面。方块形的汉字是平面文字,它比线形文字储存的信息多。”又说:“由于汉字是形、音、义大量信息浓缩成为一个个方块,独立性强,能够灵活地层层组合,因此具备了世界上其他语文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
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创始人钱伟长教授曾说:汉字有希望成为国际文字。因此,他呼吁,必须保护汉字。
著名语文专家安子介先生曾说:“汉字是拼形文字,能使人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他宣告:“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长期学写汉字的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汉字是自然的抽象又是联想的产物,更是产生新思维的根基。
中国的崛起,必然带动汉语汉字的使用范围的发展。而这一发展,是汉字书法艺术走向世界的基础。
汉字书法与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紧密相联,要想真正了解中国,不仅要会说汉语,会写汉字,还要懂点汉字书法。
书法走向现代,与当代艺术相融合,无论你如何引进西方的构成原理,还是平面设计的什么理论,最后都不可能脱离汉字。脱离汉字追求汉字书法的创新,注定是徒劳和失败的。
用卢辅圣的话说就是:“冲突之中的文化更新,绝不可能离开传统而独立地完成,任何成功的更新,都必定是与传统的成功结合者。”
此外,创新者还必须考虑本土文化对创新的接受机制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现象告诉我们,文化艺术的变革只能是渐进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那种完全没有新意的继承不可取,那种全盘否定,全盘西化的所谓革命更不可取。
展厅,是当下书法作品的一个主要生存方式。尤其是办个展,作者要考虑展厅空间的展示效果,例如展线的高度、宽度,光线的亮度,还有立轴、镜框、长卷等的展示效果等等。
策划一个优秀的展览,既要具有很强的展厅意识,又要对自己的作品的书体、尺幅、形式以及装裱进行一番精心设计。
艺术本身都带有观念,只不过现代较之于古代更为强调罢了。在中国历代的书画理论中,象“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诗言志”、“文以载道”、“笔未到而意到”等随处可见。
我的“寓意书法”作品创作,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的想法是重新建构古汉字,力求重新建构后的新解读。赋予新的含意。例如“萌芽系列”、“开系列”既是。近年完成的“闭门造车”、“开门见山”则在寓意上有了一点点新的高度。
书法不是美术,书法是一种文化。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写字的技巧,更要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内涵。学习书法要与学习古代诗词结合起来,要与学习古文结合起来,要与学习国学经典结合起来。
无论书画,线条见功力,结构讲变化。所谓功力,一笔下去润而不肥,枯而不散,疾而不空,涩而不板。所谓结构,开张有度,寓于变化,整体协调,自然大气。
写字的好坏,取决于技法,书法的优劣,取决于意境和技法的结合。在书法创作中,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精心构思,有章法,有思想外,还必须有临场一挥的气势和随意为之的天分。真可谓大象无形,无为而为。大道至简,不功自功也。
择帖,古拙雄厚,端正大方、开张大度莫过于汉魏。精妙逸趣,雅韵高古首推晋唐。
当代史既是一个崇尚古法,又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无论是魏晋遗存,还是隋唐风韵,在今天一味复古都是死路一条。因此,突出书写的意趣性,将汉隶,魏碑乃至唐楷增添具有当代写意特点,不失为一条创变之路。我们可以将这一创变称之为“今隶”、“今楷”,甚至还可以有“今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