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的形和味,是书法作品的生命。形是外在的,味是内在的。书法理论家朱以撒说:“书法作品由于形的存在而使人获悉书法家的技巧含量。书法作品由于味的存在而使人鉴别到书法家内在的体验的深浅。”因此,美的形质还必须有内在深厚的思想体验去表现、去丰富。
汉字书法的结体、点画是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由历代书家共同创造的,其中包涵中华文化的诸多深层意义。它是人的精神风貌和人生哲学的真实反映。
书法形式格调的高低,体现着书家文化品位的水准。
入帖要忘我,出帖要有我。
在艺术创变的历程中,许多书家的创新与变革,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大家承认的。因此,需要胆识。所谓“艺高人胆大”。
自古以来,凡求变获得成功的书家,都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创变,才能逐渐获得承认。王羲之最初被称为“野骛”,张旭和怀素被评为“旭素野道”,颜真卿被称为“叉头并脚汉”,米芾被朱熹讥为“世风日下的见证”,有人批评吴昌硕石鼓文为“村气满纸”。但是,这些书家我行我素,坚持己见,最终确立了其在书坛的地位。
《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变,既需要胆量,也需要方法和策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是不行的,需要自然变通,水到渠成。
隶书发展到汉代,既趋于成熟,也导致僵化。僵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碑化”,以至于历代难有新的发展。清以后,特别是近代,开始朝着三个方向试图有新的突破。那就是“与简牍结合”、“与篆书结合”和“与章草结合”,总其特点可称之为“帖化”之路。这三条突围之路,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当然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隶书创作中,我曾提出“简石互补”、“篆隶互补”的观念,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收获。
笔者认为:在隶书的创作中,既要去掉那种僵死碑化的倾向,又要保持汉隶雄厚质朴的特点。在强调书写性的同时,不能失去汉隶原有厚重、端庄的风格。
例如预习、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仔细审题、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乐于研讨、学会总结等。在书法学习中,要学会界格、补水、审墨、选笔、用纸、润笔、读帖、临摹、对比、修正、去伪、补漏、笔法探究、章法布局、格调把握等等诸多习惯和技能。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如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习惯有个“关键期”,例如2到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6到7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认为,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孩子观察、判断、模仿、记忆、守时、纠错、耐心、信心的关键期。一般来说,通过三到五年的书法训练,就能养成这些好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言传身教相结合非常重要。训练需要,身教更为重要。有句话说得好;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感染。
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和熟知的事。
喜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只有从内心深处喜爱,你才会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而且不觉苦和累。
选择爱好说容易不容易,说难也不难。总之,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和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各方面状况加以综合考虑后才能确定下来。
喜欢的事情,特别是要作为终身为之奋斗的喜好,确定需要慎重,但早点确定总比完确定为好。根据本人的经验,最佳确定的年龄在二十岁之前。
人生最大的幸运,是自己的爱好与自己的事业结合,一辈子做着自己爱好的事情。
古今创作之异同在于,古人是书用合一,古人写字并非专为人之欣赏而书,而是为用而书。因此,古人书法为文人余事,苏东坡说:“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古人写字是靠“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后的自然流露于胸,并强调把笔临池需“胜似闲庭信步”。而今人常常是为书而书,为展而书,为评选而书。因此,讲究设计,讲究制作,讲究展览效果。一句话,讲究视觉冲击力。把书法当作品,把书法当艺术。
书法作品在当代,强调“第一视觉效果”无可厚非,这是当代人审美的价值取向所致。展示方式的改变,现代人对空间的深度挖掘和开发,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书法作品的样式和布局。
当然,那种形式上的强化和笔法上的弱化不可过度,需要有一定“度”的把握。我们既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品都只供展厅需要而创作,也不能要求书家脱离时代的需求,统统回到书斋,创作传统的只可供文人墨客手头把玩细读的作品。
时代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书法作品的多样性。
书法可以有限度地强化视觉效果,甚至引入一点构成原理,但它毕竟是汉字书法,不能等同于抽象绘画。书法的文化身份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它与本源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技术层面,还要考虑不丢失汉字书法艺术的“书写性”。“书写性”是汉字书法的艺术生命。
因此,脱离汉字或肢解汉字就失去了汉字书法的文化身份。失去了“书写性”就使汉字书法失去了艺术生命。
书法需要精、气、神,而具体反映精、气、神是通过书写的节奏实现的。著名书法家沈鹏曾说:“节奏营造和谐,和谐依靠节奏。”意思就是说,节奏是方法,是手段,通过节奏的表现,最终达到和谐与统一是结果,是目的。
然而,一笔有一笔之节奏,一字有一字之节奏,一行和通篇呢,节奏可谓无所不在,变化无常。“书,心画也。”书法作品的节奏随作者的情绪和内容发生着变化。
提高书法作品的品位,除了笔墨功夫以外,还应有文化品位。文化品位,就是“文气”,就是“书卷气”,一种由多年读书做学问磨练获得的文化精神。如果书家能自己作诗,哪怕是填上几句诗词,都是一种修养,在当今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古人的方法是多读书、多背名句、名篇,熟读生巧,熟读也能获得诗意,也能得到文气。
汉字的形成及其最初的结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果我们能够加以取舍,并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巧妙组合,创造新的寓意,那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同时也为书法走向世界开掘出一条新的途径。
寓意书法,不是要重复汉字的本来形象,而是要通过本来的形象和形象的组合,揭示新的寓意。就拿近年创作的“开门见山”、“闭门造车”和“凹凸系列”来说,“开门见山”和“闭门造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著名的成语,我用“门”和“山”两个汉字创造了“
”。用 “门”和“车”两个汉字创造了“
”。而这个两扇门,一开一关,开的见“山”,闭的挂锁,而且这把锁,又巧妙地采用了汉字的“车”。可谓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至于“凹凸系列”,我从构思到完成,前后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最初只是根据字义简单地组合,因此只见线条,不见块面,虽然揭示了这两个汉字的哲学含意,但视觉上不美,总觉得不理想,不是我想要的效果。直到后来想到了用小字分别填满“凹”、“凸”之后,成了现在的“
”、“
”系列,才感到有点达意。这两个“凹凸”的形象,不仅重现了两个汉字的本来意思,而且在揭示互补关系的同时,还展现阴阳与凹凸的关系。而这种视觉上的阴阳关系,是通过分别“填满小字”达到的。
当代书法创作如何深入,早有学者认为应强化学术化的研究和学术化的创作,认为这是一条主要可以挖掘和探索的路。
学术化,需要思想,需要观念创新,更需要有许许多多创作的探索与实践。因此鼓励自作诗、鼓励不满足与于抄写古代经典诗文是一种思路。近年来,已有书法家专注瓦当、墓志、造像、壶拓等各种拓片的题跋也是一种,陈振濂先生倡导书法家应关心时事,每日一读,书写一些重大的、感兴趣的时事新闻,或记录一件认为有价值的事件也是一个方向,还有的书家专心致力于书写例如申奥报告、申办世博会的报告或干脆选材于国家重大会议的报告等等,我认为就创作研究本身来说都是可贵的。
综上所述,认为可贵,是因为这些探索,都在追求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时代性和原创性。
书家一辈子,会有多少件作品问世?又有几件是得意之作?如果有人问我第二个问题,我会立刻想到我所构思的创作的“寓意书法作品”,那就是早年创作的“萌芽系列”、“车系列”和近年完成的“开门见山”、“闭门造车”,以及“凹凸系列”等。这些作品,虽然圈内朋友不以为然,甚至业界权威也不以为然,还说“三百年后可能被理解”等等。但我认为这也是一条路、一个方向。前人尚未挖掘过,可以试试。
气,可养。格,须修。
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中,我们能否做到摹古而不忘我?摹古而能出新意?是衡量书法作品是否有原创价值的一把尺。前人曾这样指出:“学书者有二观,曰观我,曰观物。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书概》)所谓“观我”与“观物”,其实就是“出新”与“摹古”的另一种诠释。
一件书法作品,能否抒情达意,应是书家追求的目标。清代刘熙载在其《游艺约言》中说:人尚本色,诗文书画亦莫不然。
书贵本真。其意是指书法能反映作者之性情者为佳。因此,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要有为,又要无为。”所谓“有为”,学也,人也。所谓“无为”,性也,天也。这里也就道出了学习古人是为了掌握技巧。掌握技巧,并非为了表现技巧,而是要反映本我,表现“本我”。
然而,书贵本真,气格为上。如果一件作品,虽能表现作者的心情和个性,但是格调欠高雅,仍然不是一件好作品。所谓“气格”,最早出自唐代皓然《诗式》卷一:“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作不由意,气格自高。”最初是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继之,泛指艺术作品,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品格高雅与否。再继之,广而言作者的气度和品格。例如宋范仲淹《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公少而倜傥,负气格。”再例如陆游《答陆伯政上舍书》:“石守道,李泰伯气格相上下”等。
气,可养。格,须修。人的精、气、神可以通过调养获得。孟之言:“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即为是。然而,格之高下,雅俗,需要读书、观察,通过长期的修炼,才能获取。即所谓,见多识广,阅历深了,格调自然会高。
书法的章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所谓狭义,即一点一画,一字一行全篇所谓广义,泛指。布局、落款、钤印及装裱设计、以及展厅视觉效果。
因书法书写的不可涂改性,因此要求作者对章法布局有一个“先立意”的要求。
卫夫人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
《书谱》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意前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由此可见:写字须做到“手随意运,笔随手转。”
一件作品的第一个字,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需要认真对待。其如列队的“排头兵”,奏乐的“定音鼓”。《书谱》云:“一字乃终篇之准”既如此。
张敬玄论书说:“一字管两字,两字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
章法好:大小适宜,疏密匀称,浓淡协调,首尾相顾,浑然一体。
俗话说:“五音交替而成音乐,俯仰回旋乃为舞蹈”。艺术之美,无非是闻于音,成于形,见于色。
因此,书法之美,见于粗细、浓淡、曲直、轻重、疾徐、起伏、刚柔、方圆、长短、枯润等各种元素的协调配合。
书法创作由心摹手随、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物我相忘,达到最高境界。
书法讲“神采为上”,需要书家“自然而然”,少一点计划,设计,多一点自然之趣。所以初学章法,意在笔先。继之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自然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