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术
常言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把握道远比掌握术要来的重要。
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术呢?道,是事物的本源,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客观存在者。道,常常不可言说,或很难言说。这就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本意。因此,道非常玄,非常妙,不可言说,只能感悟和体悟。术,是措施,是方法,是技法。术,根植于道,是为道服务的。
永恒不变的是道,因时、因事、因人、因地而变者是术。道是大智慧,术是小聪明。能因事制宜,因地制宜,随机应变,顺势而为,体察大势,以道御术者强。庄子也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心衰。”《易经··系辞》有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就是指非具体的、抽象的,某种程度上无法准确描述,只能意会的“道”。所谓形而下,就是“器”,就是实实在在的物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术”,而“术”就是具体的技巧和方法。

书之道,就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书之术,就是顺应这个基本规律,实现书法创作的方法和技法。汉字的构成,点线面的形态,以及整篇的布局与章法,书家称之为"书道"。在此基础上,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又共同创造了诸如:汉字结构法、笔法、墨法、篆法、隶法、楷法、行法、草法,以及章法等等。书家称之为"技法",也就是实现"书道"的术。
构成事物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而保证规律实现的方法、技法却有许许多多。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在不断地被人们重新认识,把握规律的方法也因此不断地被更新。
先有事物,然后有认识事物的规律,再有把握规律的方法。因为有了纸,才有用纸的方法。有了毛笔,才有毛笔的使用方法。道与术的辩证关系是:道,指引术。术,实现道。书之道,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总结,重新认识。因此,书之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古法才是法,只有晋人之法才是法。书法之术,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应随书法艺术创造者的个性创造的发展而发展。这才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大道。
"小道"服从"大道"
书法之小道,必须服从宇宙之大道。
通过文字的书写和在一张纸上的排列组合,实现书法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和感受,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小道。小道必须服从大道,大道就是主体精神中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小道与大道是统一的,小道体现大道,小道服从大道,为大道服务。
"大道"是什么?大道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顺其自然,就是无为而治。反映在艺术创作上,就是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个性精神,激情挥洒,随性而发。达所谓"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由创作状态。

"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道很深奥、很玄妙。世间万物都是由道变化产生的。道生一,就是在天地形成之前的浑沌世界,然后有了二,就是天和地。二生三,指的是天地间又产生了动物和人类,然后就有了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又客观存在着的道和奥妙玄远的德。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大道",我们来看看庄孑是怎么说的。“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意思是"道",系万物以一身,天地万物都包含在"道"之中。庄子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其意是:道是有情的,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道又是无为无形的。无为才是大为,才是真有为。因为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所以道任其自然发展,不会随意出手干涉;其实这样的无为,却给了万物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才造就了千奇百态,生机盎然的世界。然而,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道成于无形。
庄子又说,悟道的关键,在于自己。悟道的机缘,在于个人。道可以传,但是不可受。道无影无踪,又无所不在。也可以这样说:心中有道,道就在。这就是可得而不可见,可得而不可受的原因。又说:道存在于每个人的身心之间,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因此,人最超脱的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宇宙是我,我就是宇宙。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我在三十多年前自号天乐山人,并将自己的书斋名取为天乐斋。记得当时还是去了一次四川的三清山,不知什么原因,从此就爱上了庄子的学说。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意思是说:知晓“天乐”的人,生长和死不过是顺着自然规律运行,不过是形体的转化而已。"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所以懂“天乐”的人,不会怨天尤人,不会非议他人。"无物累,无鬼责。"不为外物所牵累,不遭受鬼神责罚。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采取行动的时候,效法“天”;安静的时候,效法“地”。
"一心定而王天下",内心有定律,能守静的人,足以“称王天下”。

"一心定而万物服",内心安定、专注,就能使得一切安排妥帖,万物归顺。所以,庄子最后说:"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能安静下来的人,就能够感受到天地之间的灵气,体悟“天道”运行万物的自然规则,这就叫做“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这便是圣人之心,便是以“道"养育天下。
庄子在《天道》中还说:“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认为快乐分两种,一种是人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乐;另一种是天乐,天乐是一种超脱的乐,与天地相和谐的乐。天地人三位一体,自然共生,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