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图像营造
书法与绘画同属于视觉艺术,视觉艺术首先靠图像感染人,其次才是图像中的具体内容。图像是人类视觉的基础,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身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走进展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图”,是物体的分布和营造。“像”是人的视觉系统所接受的图,在人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或认识。
图像作为一种强大的传达工具,能够通过色彩、构图、形式等各种视觉元素,激发人们的感官体验。它们能够以直观的方式传达信息、表达观点、引起共鸣,并且在瞬间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这就是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是能够抓住眼球的视觉效果。正因为如此,图像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涵盖了书法、绘画、摄影、设计、广告、媒体等各个行业。

当代的书法艺术,区别于传统的诗文抄写,已经不仅仅是诗文的传达工具。他要通过厅堂、展厅或其他方式展示给人们欣赏,因此需要重视图像的作用和图像的设计。
图像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是否能够抓住观众?取决于书法作品的书写者不仅对书写内容和书写技能的把握,而且要对书写内容图像的设计做出精心的安排。这个过程,传统的说法就是通篇的章法和布局。
书法作品的图像,也就是作品的形式感。形式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主要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形式引起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书法作品的图像设计主要包括作品的尺幅、横竖或斗方,以及主题的安排、主体与落款、印章的布置和书体的融合与搭配等等。
图像就是形式,图像美就是形式美。形式美总是对应内容美而存在。虽然形式美主要关照事物外在的图像,内容美才是作品的内在。但是如果作品的图像不美,没有第一时间抓住视觉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作品内容的美。没有好的视觉效果就没有观众。

在谈到形式美的时候,我们很难避开讨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理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于艺术创作至关重要。笔者以为,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而内容是作品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因此,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承载方式。内容和形式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依赖于内容。形式与内容相伴而行。形式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发展或改变。
在艺术创作中,形式为内容服务。例如:一件作品的主体内容完成后,要不要注释?要不要题跋?是落一个长款还是落个穷款?完全取决于你预先的设计和这件作品的实际需要。全部完成后,又如何装裱?用框还是不用框?要根据整件作品图像的需要而定,要根据展陈的效果而定。
在实际创作中,有时内容和形式还可以互换角色,有的时候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与内容难舍难分。例如落款的内容,既是形式也是内容,甚至是内容的一部分。好的款式,尤其是引首或尾拖的题头或题跋,都会对作品的主题添彩增色。

音乐、书法和绘画都是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什么音乐高于书法?书法高于绘画?这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纯度有关。纯度越高,它的普遍性越大,它的接受面也就越大。
举个例子,当乐器还需依靠声乐的时候,它的纯度还不够高。但是随着乐器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已经可以独立生存的时候,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纯音乐。纯音乐就是绝对音乐。纯音乐不需要依靠歌词,可以直接传达给不同语言、种族的观众。
而绘画,需要通过线条和色彩描写事物的形象,需要三维立体。绘画高于摄影的关键,在于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他不仅仅是反映生活,而是通过艺术家的笔提炼了生活。但是绘画相对于音乐纯度低,受众面也小一点。
然而,书法只需要墨和书写汉字,不需要颜色,比绘画单纯,因此受众面也会大一点。甚至有学者认为,草书最容易走向世界,这可能是基于草书只需要依靠线条、情感和笔墨,就能展现这门艺术的全部。甚至连不认识汉字的老外都能欣赏,都能感受到它的美,这可能也是因为草书最简、最纯、最有音乐节奏感的缘故。
推而广之,中国画用色淡雅、线条概括抽象、形象常在似与不似之间、整体布局空灵留白,奠定了中国画高于西洋画的基石。

汉字(现代书写的汉字),是从象形文字中抽象出来的。而象形文字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然后,最早的图形刻画,又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最抽象的艺术在东方,是中国书法艺术。连著名的画家毕加索也说:"如果生在中国,我将会是一个书法家,而不是油画家。"
1956年春,当时57岁的张大千去巴黎拜访已75岁高龄的毕加索时,毕加索高度评价了中国画,"齐白石先生画中的鱼虾,周围没有水,但给我的感觉全是水,充满活泼灵动的趣味,让我百看不厌,对我启发很大。"还说 :"当代绘画艺术在中国,西方绘画死亡了。"后来,这次会见成为中西方艺术家交流的一段佳话,因为这次交流,也使大千先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
毕加索认可中国画,甚至用毛笔临摹中国书法寻找灵感,这与毕加索的绘画由写实到天趣,再到天趣加抽象的艺术发展历程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毕加索的绘画走向越来越天趣,越来越简洁、抽象,这也是大多数艺术家由繁至简的一个例证。
书法作品图像的营造,首先应该在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吸收传统优良的构图方法 ,创造性地根据当代的作品内容、实际场景和展陈方式,创造性、不拘一格地加以营造。营造的方法可以有基本原则,但没有固定的模式。书法作品的图像,应该是随作品的内容、尺幅大小、展陈场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实际的创作中,许多时候还应该是随机的,因势而变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在倡导一门艺术与其他门类艺术相联系的当代,一个"大艺术"的概念就逐步形成了。作为一个艺术家,不仅要考虑所从事门类内的创新与发展,还必须关注从事门类外相关门类的更新与换代。不断研究新情况,把握新趋势。
尤其是当展厅需要大幅作品的时候,仅靠传统的笔墨技法,已经远远达不到要求。需要采用许多古人没有使用过的新技法,特别是图像块面的营造。巨大的作品,需要出人意料的块面和线条的组合,才能营造出书法作品的现代感。
为了更好地营造作品的图像效果,我们要向画家学习,增强作品的画面感,总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在完成斗方作品时,是否也可以像围棋选手学习,运用"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构全新的图像效果。
在艺术创作中,变是不变的真理。因此,书法作品的图像营造也应该遵守这个永恒的真理。

(配图:新疆阿勒泰市云霄峰/吴明霞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