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寓意书法创作
寓意通常是通过语言文字、艺术作品或其他形式传达出来的深层次含义。
换句话说,寓意是一种深层次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具体的事物或行为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无论是通过语言文字、艺术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寓意的表达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寓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隐喻的,它能够反映出创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同时也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寓意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中有着丰富的表现,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招财进宝等图案寓意着吉祥、富贵和幸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往往被赋予热情、激动和警告的寓意。
寓意在语言文字中表现为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它可以是深刻的、远见的,也可以是简单的、直接的。例如,给一个商品取名,给一家商店取个招牌,以及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寄托着取名者的某种寄托和期望。甚至这种寓意的表达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艺术作品中,寓意常常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表达,使得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能够引发观众或读者的深思。例如,郑辛遥的智慧快餐漫画,在一幅漫画中,画家可认通过一个特定的图式或场景,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或对社会的批评。这种寓意的表达方式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还有俞晓夫的《闲聊》,每一件烟火气十足,具有生活气息的漫画,总能带给观众在哈哈一笑之余,起到迅速进入沉思和遐想的作用。






除了图案,颜色和线条也是寓意表达的一种形式。不同颜色在不同的文化和情境下可能有着不同的寓意。例如,红色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着热情、激动,也可能象征着警告或牺牲。书法中的直线代表坚挺,弧线代表柔软,斜线代表险峻,波动的线代表运动等等。
我的第一件寓意书法创作的尝试,可能是从书写《奥运会35个项目》的图案开始。当时采用红色宣纸,将奥运会35个项目的抽象图案,采用篆书的方法和线条进行书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
《雅集系列》和《萌芽系列》的上下、左右组合,都可以省略相同的部首。甚至可以成为两个汉字的结合体,设计成一个标志。"萌芽"两字草字头由下而上的逐步升高移位,预示着萌芽状态的逐步成熟。《開系列》的灵感来源于古典家具的旧门窗,那些尚未经过修复(甚至破烂不堪)的古旧门窗,给了我写好这个字的灵感。那些缺胳膊少腿的"開"字,因为残缺而给予我无限的创作激情,我也第一次由衷地感受到了"残缺的美"。后来,《開系列》在日本名古屋展出,被该市市政厅收藏,因此获得"名古屋市市长奖"。
由于自己喜欢研究解读古汉字,又试图在理解基础上重组汉字。所以先后创作了《雅集系列》《萌芽系列》《開系列》《凹凸系列》《车系列》《散氏盘系列》《黑白系列》等诸多系列作品。除了这些系列以外,还创作了《開門見山》《閉門造車》《诚信》《書畫同源》《知行合一》等单件作品,赢得了圈内外许多朋友的好评。
在《開系列》的基础上,我又鬼使神差地创作了《開門見山》和《閉門造車》这两件作品。"开门见山"和"闭门造车"是两个成语。我用一个打开的门,加一座山,创作了《開門見山》。又用一个关闭的门,挂着一把"车形的锁",创作了《閉門造車》。形象生动,寓意明确,过目不忘。




打破一种平衡,再造一个新的平衡,永远是艺术家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了旧秩序、旧平衡,才有新秩序、新平衡的产生,才有新视觉效果的产生。
为了打破旧的平衡,我们就要学会分解旧的形式、旧的构成、旧的章法。分解是为了明确、看清楚原有结构中的关键,找到原有构成的平衡规律。然后采用取舍、挪位、叠加、穿插、挤压等一切手段,以及赋予新的概念,添加新的内涵,开创新的构成和新的形式。在创造一种新的视觉效果、新的审美对象的同时,去获得一种新的和谐、新的平衡。
《黑白系列》将传统的"书可跑马,密不透风"的造形理念,运用到极致。书写中强化了"黑"的本意,将其密不透风,黑到极致。弱化了线条,成为块面。将"白"的本意,也演绎到极致,咋一看一片空白,疏到不能再疏,与"黑"形成强烈的对比,成为一件"黑白互补"、"阴阳互补"和"疏密互补"的实例性作品。
由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黑白"常常用来比喻善恶、是非、正邪,如"黑白两道"、"黑白通吃"等。因此, 使我自然地想到了另一句成语"颠倒黑白"。于是乎,我将"白"涂抹成"黑",将"黑"勾画成"白",《黑白系列二》就因此而产生了。
黑白,既对立又统一。黑,阴之极。白,阳之极。黑色神秘,坚实、 尊贵,庄重严肃。白色纯洁、天真、虚空,充满希望。
黑白最素色,是颜色的最后抽象,也是大自然的最初色、本色。黑白最虚空,也最富有。这是因为,白色充满无限,可容纳五彩缤纷。黑色最富有、最富贵,任何颜色在它面前,都会黯然失色,消失的无影无踪。
汉字笔画之间的留白与碰撞、挪位与穿插、重叠与避让,以及书写的情绪、用笔的方圆、速度、干涩、轻重……等的种种变化,都会使作品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所谓"尽善尽美",首先要"尽善",然后才能"尽美"。
凹凸是两个特别异类的汉字,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图形,甚至很难用正确的笔顺书写出来,因此大多数只能用原始的方法将这两个字 画出来。记不得是哪一年我创作了《凹凸之一》和《凹凸之二》,2023年为了筹备《黑白对话展》,又在视力测试表的启发下,创作了《凹凸系列之三》。凹凸的奇特,还在于这两个字还可以上下或左右完全重合在一起, 形成四个不同方向的闭合方块。凹是阴,凸为阳,阴阳可互补, 可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笔者以为,这四个天衣无缝完美组合的方块,正是圆满人生的象征。我们只有运用好凹凸之道, 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才能泰然自若,无往而不胜。






《車系列》参考从甲骨文,大篆到小篆,有几十种写法,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各式各样关于车的形象。其中包括一般的乘用车、水车和战车等等。
《散氏盘印象系列》,为了更好地彰显《散氏盘》文字的随形、张扬特点,我在遵守字形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把通篇文字打散,根据需要,重新组合,并采用局部满构图的方式,进行随性创作。并使文字上下之间和左右之间,天衣无缝地进行连接:通过错落、大小、挪位等手法,形成款款相扣,变化无穷,非常具有装饰效果的作品。因为它源于古代,又很贴合了当代的审美,呈现于展厅,能够激发观众对古代汉字的探索性思考。使得古代汉字的形与线及其构成,在当代设计中有了更广阔的使用价值。
藝術與設計難捨難分。尤其在當代,藝術需要設計,設計也需要有藝術的思維舆眼光。它們常常像一對孿生兄弟,伴随而行,很難區别,又必须區别。
就拿一件書畫作品來説,寫什麽?用哪種體?寫幾個字?是横幅還是直幅?蓋幾個章?都必须有一個思量的過程。再往深處想,如何將書寫的内容與你的用筆和用墨相結合?達到完美?例如,“楊柳春風”需要用較爲輕快的綫條和筆致來表達。而“福壽康寧”則需要用樸厚、豐實的筆趣墨韵來展現。這就需要一位書法家、具備一些如設計師一樣的考量和構思。
但是,藝術畢竟不是設計。因爲,藝術是在限制中尋找自由,而設計却在设计中尋找限制。藝術思維需要自由自在的遐想,需要放飛,需要更多個性表達。所以,藝術家會日新月异,見异思遷,這樣才能不斷有新作問世。因此藝術的本質是揭示問题,而設計在其中衹是扮演一個解决問题的角色。
因此,藝術是爲了探索人性,而設計衹是爲了滿足人性的需要
书画同源,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本为同根同源,密不可分。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称之为“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为了创作这件作品,我查找和参考了"书画"两字的帛书和篆书,并根据古人造字的基本原理和形象:"手握一支大笔,可书可画",创造了这件《书画同源》。整件作品,章法上采用中规中矩的方法,手握的 大笔在中间,右侧是书,左侧是画,寓意中国书画都有这支毛笔而产生。
《知行合一》,取材两个古汉字,并将"知"列于中间,把"行"分列左右两侧,形成"行"拥抱"知"的体势。使"知行合一"的理念,在这件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作品的下方,用提长跋的形式,丰富了这一件斗方作品的布局。尤其是"知为行始,行为知成。知,然后有意,行,然后见功。知中有行,行里见知。知能成行,行而获知。故知行互为因果,知行合一也。"这个长跋,进一步阐述"知行合一"的理念。





根据自己长期的创作实践,寓意书法的创作方法主要有文字拆分、部首取舍和重新造形三种方法。
一、文字拆分 所谓文字拆分,在汉字原有基础上,通过上下左右的挪位,并重新组合,使汉字原有的含义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提升原有汉字词组的意义。例如《知行合一》《书画同源》《萌芽系列》等作品。
二、部首取舍 所谓部首取舍,在汉字组合过程中,在不改变汉字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减去一部分相同的部首或不必要的笔画,使作品在基本不影响可读性的基础上,既扩展了汉字词语原有的含义,又大大地提高了作品的可观性。例如《诚信》《中国艺象》等作品。
三、重新造型 打破常规的书写方法,重新巧妙地组合汉字,往往以少胜多,产生寓意更加深刻的效果。例如《开门见山》《闭门造车》《海宁朝》《喫茶无事,无事喫茶》《黑白系列》等作品。
(本文配图:1.郑辛遥的智慧快餐漫画 2.俞晓夫《闲聊》 3.循之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