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是件大作品
关于《黑白对话展》的展呈效果及思考
2023年10月12日至10月29日,在海派艺术馆隆重举行的《开物?黑白对话|徐仲偶 吴寒松作品展》,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在这个展览中,两位艺术家只用了一种黑色,总计向观众呈现了将近200件作品,却至今让许多到过现场的观众难以忘怀,印象深刻,连连点赞,甚至可以说是好评如潮。
回想起来,展览能达到如此效果,这恐怕与展览的精心策划、精心筹备,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盛大开幕式和研讨活动等的一系列安排。18天展期几乎不断的参观团队的参与,展厅的精心设计和陈列方式。展览标识明确,小到展签设计,独具匠心的《作品集》设计和大型广告、海报的统一告示。以及开幕式纪念品的设计,场内外连续不断的直播与互动,加上各种媒体滚动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连续报道,每一件看似独立,其实互相之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工作项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肯定与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是一个提前一年时间,启动规划和实施的展览项目。从作品的选择、创作到装裱、运输、布展,作品集和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都需要控制好时间节点,及时落实与完成。这于艺术馆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协调努力、付出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大家都说"展厅是一件大作品","尽管国粹的魅力无穷,经典的神韵无限,传统的惯性无极。"(刘洪彪语)当我们面对海派艺术馆1号馆和3号馆,将近300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特别是我缺乏大型展厅办展会的经验,以前积累的小尺幅作品几乎都用不上,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必须根据高大的展厅空间,重新创作大尺幅的作品。
第二个问题是版画与书法放在一起办展,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效果?没有十分把握。我与徐仲偶院长虽然相识20多年,也有比较相近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念。但是版画与书法相结合,同在一个展厅中展示。不要说我们俩没有把握,恐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艺术圈都没有这样的办展先例。但是经过我们精心的准备和探讨,最后的结果还是令我们俩感到欣慰和满意的。版画家与书法家如此亲密的同台亮相,尤其是我们俩艺术理念虽然相近,但是我们各自采用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却是各自独立的。有意思的是《黑白对话展》,不仅进一步让观众了解了徐仲偶的版画和我的书法,还让观众从版画中看到了书法的影子,从书法中发现了版画的节奏和韵律。正如陈夑君馆长在序言中所说:"天工开物,黑白偕行。""黑与白的偕行既是视觉元素偕行,又是艺术与时偕行,亦是书画同道偕行。"
"黑与白"是版画与书法的一个共同特点,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给展览取名为"黑与白"。冯远先生得知我们这个取名后,又给我们加了两个字"对话","黑与白的对话",后来简称"黑白对话"。不仅增加了动感,场景感,还增添了"学术探索,借行办展"的涵义。我们一致认为改得好,加得精彩。后来,陈夑君先生还在序言中,特意论述了关于"黑白的博弈"。他说:"在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有黑与白的巧守,虚与实的相生,创新性的守正,宁静性的辉煌。在他们的作品中,黑是黑,白是白。黑不仅是黑,白不仅是白。""黑白中有节奏,黑白中走奔马,黑白中有惊雷,黑白中藏博弈,知白才能守黑,守黑才是知白。""理应唤醒黑白的疲惫与困顿,激活黑白的理性与灿烂;让黑白最终归于协调、秀润、深厚、平和、宁静、璀璨,融入书史的积淀、艺术的流动、文化的守望和生命的强光。"今天我们来回忆这个为展览取名的过程,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好的"展名"和一个好的"标识",对于办展有多么重要。这也是给观众过目不忘,对本次展览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原因。

我们的展览标识,采用了我们俩的各自的半身照片,徐老师俯视画面,似乎在构思中有了新的思路。而我在微微而又静静的仰视中,似乎若有所思地有了新的发现。两个人的服装黑白对比,加上严肃的"黑白"两字,各占左右两角和"对话"两字的交叉、重合,既突出了黑白标识,又强调了展览具有的学术对话、黑白对话和版画与书法对话、古今艺术的对话、中西文化的对话特点。眉间,"開物"两个篆隶融合的书法,似乎也在告诉人们两位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取向。
展览时代的书法,书法作品从文人案头把玩,变为展厅观赏。这是一个划时代、颠覆性的大变化。在这个大变化中,对书法艺术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这是因为原来只要考虑写得好不好,而现在不仅置于书斋把玩要好,而且放置在展厅里同样要好。尤其是面对巨大的展厅,小作品要少大作品要多。许多大作品已经彻底颠覆了在书房里慢工出细活地创作,而要采用站、弯腰、蹲等,将纸张置于地上,大笔一挥而就的激情和气势。因此评价好坏的标准也在改变。还要考虑适应展厅的装裱方式,展呈得好不好,包装得好不好?
我对《黑白对话展》的展呈效果打了85分。我们对两个展馆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版画与书法自成系列,各走一边。1号馆板画走左侧,书法走右侧。3号馆换过来,书法在左侧,版画在右侧。这样自然而然地平分了两个展厅的展线,又在交替挪移的变化中,丰富了版画与书法的交流和对话。徐仲偶院长的版画作品已经成系列呈现,在满足这个前提条件下,还必须照顾好展线对面的书法作品。比如照顾好展厅两侧作品大小、横竖以及墨色分量的轻重对比。布展过程中一些小小的作品挪位处理,常常会对展品的展呈效果,提高展览的学术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徐仲偶教授《心象山水?昆仑》系列结尾,我即兴将《无量寿》这件书法连接在一起,暗合了"寿比南山"的绝佳效果。还引来许多老年观众在此打卡,摄影留念。

在展厅中,进门第一件作品常常引人注目,大多情况下也是代表作呈现的重要位置。1号馆进门的第一件作品是我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3号馆进门的第一件作品是徐仲偶院长的作品《以书法的名义》,巧合的事,我的书法中有绘画的语言,而徐老师的这件大尺幅的版画中全是汉字的影子。许多读者在这两件作品前驻足良久,似乎在认真体会、领悟着"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可分又能合的美学课题。在展厅结尾处,几乎所有的观众,对那件《万法皆空》书法作为压轴作品再三打量,似乎也猜透了作者的意图,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不是巧合,这是两位作者精心安排的回报。还有那件《海宁潮》,书写的方法非常酷似钱塘江的一线潮,引起了几位来到展厅的海宁籍观众拍照留念。作为海宁籍的艺术家吴寒松来说,由此安排,也得到了海宁文联等有关方面领导的一致点赞。
展览的《作品集》设计,也是整个展览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展览作品的汇集和呈现,而且是展览归档、记录和延续的重要内容。展期是有限的,而《作品集》的出版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我们用了较多的时间进行版面设计、作品系列归类、先后程序处理。总体上呈现给大家的是黑白特色,大度、素雅、醒目,《序言》放在作品集的最中间,由中间向左右翻页,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由两位艺术家的大幅照片、目录依次呈现。为了提示读者从中间翻页,《序言》页用纸进行了特殊的切边处理。封面的黑白处理和《序言》页的黑白处理,从里到外强化了展览的黑白特点。
展厅墙面采用喷打文字的方法,把艺术家的一些创作体会以及艺术观点,随作品的展呈,穿插其间,不仅起到了活跃展览、调节展线视觉的作用,还起到了解读作品与观众沟通交流的作用。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展览的艺术性和学术性。

增加视觉的契合度,减少视觉干扰,也是一件具有视觉心理学意义的事情。虽然《黑白对话展》展厅总体设计和布局,是简约、独特、高雅,甚至是大气的。但是,留下的遗憾还是有的。比如展签的设计。只考虑了黑白对比和黑白互换的效果,没有考虑到作为作品注解的整体效果,显得有点各自完美,然而,布展后感到"太抢眼",缺乏与展厅墙面整体相融的效果。当时就有高人提出修改意见,遗憾的事已经没有时间重新设计制作。
一个展览,就是一个综合工程,是一件系列作品。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综合修养,调整创作和展示的理念,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包括审美的取向,才能圆满完成这件"大作品"。
展览衍生品的设计与制作,也是展览策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黑白对话展》采用了徐仲偶《花儿朵朵系列》中的一件作品和吴寒松《散氏盘印象》中的一件作品为元素,设计制作成两款丝巾,在展览的开幕式上,作为礼品赠送给与会的嘉宾。由大彻书院出资,精心设计和制作的《黑白对话展》纪念币的发行,更使展览的意义得到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