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与艺质
文心,即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南朝梁刘勰的专著《文心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学论著,由于书中所论多涉及文学创作,故现代学者又多视之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写的综合性的文学批评专著。作为一部体大思精之作,它既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创作的经验,又继承和发扬了前人文学理论的丰富遗产,在文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产生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

《文心雕龙》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句,如:"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夫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等等这些名句和整部著作的系统论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赋、散文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滋养作用,他们共同的最高法则就是辩证法,就是道。即诗以载道、文以载道和书以载道。书法家在掌握了笔法、墨法、结体法和章法等基本法则之后,就应该多读书,多研究书法史和书法理论,多研究当代书法创作和展厅展陈的方法,多研究当代书法书写什么?如何体现书家的文心?这些关乎当代书法成败的重要课题。
一个人的文心,是由文思和文章体现出来的。《文心雕龙》在回答什么是"神思"時这样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文心雕龙?神思》)指出了艺术家的活动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应该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限的创作时间。又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文心雕龙?神思》)所谓"神与物游"指的是精神活动与外物相接触的时候,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所以称为"胸臆"。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志和气来统辖的。所以志当成高远,凝聚浩然之气就非常重要了。孟子也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进一步指出,精神活动是有意志来作统帅,配合着气势。如"理直气壮",理直是志,气壮是气。

"艺者,道之形也。"刘??载在《艺概?叙》的首言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艺术的根本。强调说明了中国古代传统将“道”作为知识、思想、信仰的依据,作为形而下之器的艺,被认为是“道”的感性呈现方式。提倡“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文化艺术思想。
刘??载在《艺概?书概》中开场第一句话就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立象以尽意是《易传》的哲学、美学观点.意思是说圣人用确立《易》象的办法,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念。说明“象”与“意”的相互联系。“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明确地指出了书法艺术的根本在"意","立象"的目标就是为了"立意"。接着又说:"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意思是说,学习书法的人一定要知"道",知艺术之"天道",然后就是向古人学习。知天道,就是要知道天体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古人学习,就是要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和书体演变的过程。笔者以为,具备这样的意识,对于提高文字书写的质量,对于一件作品的艺术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培养自己的文心,刘勰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文心雕龙?神思》)其意为酝酿文思,构造意象,贵在虚静。所谓"虚静"就是不主观,不躁动。才能清晰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如此才能容纳、积累学问,辨别是非,斟酌事理,增加阅历。自然而然地酝酿文思,达到锤炼、抽取文辞的目标。
培养文心需要静功,挥毫创作需要激情。书法创作在酝酿构思的过程中需要虚静,反复斟酌。一旦握笔书写,就应该一气呵成。此时就应该情满于全篇,意溢于字外。
刘熙载讲到具体的用笔时说:"凡隶体中皆暗包篆体",意思讲的就是篆隶不可分,或者说篆隶难舍难分,讲究的这是"割舍"和"割取"的比例而已。如"二分篆八分隶"或"三分隶七分篆"等。笔者的艺术实践体会是:篆取纵势,而隶取横势。虽然貌似风马牛不相干,但是如果结合得好,不仅丰富了篆隶两种书体的书写,而且使得篆书灵动起来,隶书变得古意盎然。另外由于篆取静,而隶取动,两者不同比例的取舍,不仅使书写出来的文字,产生了静中有动或动中有静,那种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而且使篆隶结合的书写,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变化。

还有孙过庭也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意思是说。篆书提倡委婉圆通,隶书需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畅达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然后,以凛冽使其具有威风的神态,以温柔之情使其更加妍美润泽,以枯涩的笔调使其劲健,以平和之意使其闲逸高雅。这样才能反映书写者的情性,使书法也具有了喜怒哀乐的特征。唉!不深入研究书法这门学问,怎么会知道其中奥妙呢?
这段话里,孙过庭不仅说明了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形质和体态,而且还指出了书写者用不同的心情,可以书写表达出具有不同情感的作品。换句话说,不同的线质反映了作者不同的情感。书写者笔下的点画,是书写者当时性情的固化。
书法艺术作品的质量,无非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考察。这三个方面是:点画的质量,文字结体的质量和整体章法的质量。在这些方面,孙过庭曾有过许多精辟的论断。

比如一:"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看书法的美,有“悬针”、“垂露”的区别,引笔前行,笔势流动如飞泉奔泻;顿笔驻收,笔势安稳如巍巍髙山。千姿万态宛若神奇的大千世界,不刻意求工,却处处精良,达到了心手双??,自然流露的境界。
比如二,"五合五乖"是书法创作中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书法创作中主观与客观条件的和谐与不和谐状态,对于理解书法创作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合指的是书法创作中五种和谐的状态,包括: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
五乖则是指五种不和谐的状态,包括: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
孙过庭在《书谱》中通过“五合五乖”的理论,阐述了书法创作中主观与客观条件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五合”的条件下,即主观精神、情绪、情感等与客观条件如天气、纸墨等相和谐时,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书法作品。相反,当遇到“五乖”的情况时,即主观与客观条件不和谐时,创作出的作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比如三:"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意思是:心里所理解的,难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叙说的,又不易用笔墨写到纸上。只能粗略地书其形状,陈述大致纪要。希能斟酌其中的微妙,求得领悟佳美的境界。至于未能详尽之处,只好有待将来补充了。
比如四:"君子立身,务修其本"。其意是说,君子立身,务必致力于根本的修养。作为一位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学问家。历史上许多书法大家。大多精通诗文,研究历史,研究中国书法史,饱览金石文字。是这此许许多多"字外功夫"滋养了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本,就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汉字文化,就是与汉字有关的一切学问。
比如五:"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意思是说,如果想要领悟书法的法则,青少年不如老年人。要从头开始学习法治老年人却不如青少年。
比如六:"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意思是说钟繇的楷书堪称奇妙,张芝的草书已达通会。都是因为他们专精一体,才能达到如此神妙的境地。孙过庭从一个侧面再次告诫人们,不要贪多,每一个人只要选择一体一帖,深入专研就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比如七:"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規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亳,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意思是说书法的用笔,虽然是由自己掌握的。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积累的各种各样的规矩,我们还是要从眼前入手,不可小视。在用笔上常常是差之一毫,却失之千里。如果你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就能够通达。也就是能够融会贯通了。因此,需要不断地精进,只有手上手链了,才能达到如此的目标。

比如八:"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其意为:当你初学的时候,只能追求平正。但是已经掌握了平整,就必须追求变化和险绝。等你到了第三个阶段,已经能够险绝的时候,又需要复归平正。要知道,从字面上看你是回到了原点,但是这个原点的平正,已经不是原来那么简单的平正了。这种追求和变通的经历,最终会使你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
比如九:"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其意是: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学了而达不到目标的,没有不学而能达到目标的事例。进一步告诫后人,为了达到通会的目标,只有学习这一条道路。
比如十:"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孙过庭认为,专攻一个方面还是比较容易得手的,但是要照顾到各个方面,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比如十一:"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你写的第一点,就是一个字的规矩,。每一个字的方法,又成了你通篇章法的准则。笔者的理解是,面对一张将要书写的纸,第一笔最重要,因为第一笔关系到后面一个字,乃至整个章法的布局。然后,你是否能做到创新而不违反规则,与古人相合又不乏独开生面,自备新意。
比如十二:"穷变态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意思是说,你如果既能不断变化字形结构于毫端,又能把你当时的心情呈现于纸上。忘怀规则的束缚,达到心手双畅,诙谐自如的状态。即使背离了"二王",违背了"钟张",你仍然可以自行其事,达到既工又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