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与出道
何谓入道?何谓岀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道?道就是规律,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法则,就是必须遵守的法则。具体到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必须使用毛笔,必须使用中国的纸和墨,必须书写汉字。除了需要知晓正草隶篆各有各法外,还要明白一字有一字之法,一行有一行之法,通篇有通篇的章法。以及临摹有临摹的方法,创作有创作的方法等等。
那么,怎样才算入道呢?入道就是步入了正道,就是基本掌握了学习书法和创作书法的基本方法。
入道是为了出道,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入门与出门"的问题。为了掌握书法的书写技能和法则,掌握它的普遍规律,我们要入门、入道。入了门,又要寻求出门,才能出道。出门,就是要走出师门,突破原有的规律与法则。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的规律与法则。

入门有三难:一难,循规蹈矩,学习技法。许多人不拜师,不择字帖临摹。凭着自己的喜好,信手涂抹。没有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习技法,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还美其名曰是书法的票友,助兴玩玩而已,终究一事无成。二难,名帖众多,无所适从。当代出版业的蓬勃兴起,名碑名帖众多,选择余地很大,让人目不暇接,不知从何选起。因此不加思索,拿来就当范本。三难,听任教条,拘泥呆板。一些人不懂得格式,拿起笔来就开始临摹。更不知道传统的米字格、田字格或者方格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非常盲目和不知所措的进入了学习阶段。
笔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针对性提出了克服"三难"的方法。为了循规蹈矩学习技法,提出了第一本帖学三年,第二本帖学两年,第三本帖学一年的学习计划,扎扎实实,按部就班,各个击破地把书写的技法学到手。在总共六年的时间里,大部分人学了两种书体,选择正书一种(篆、隶、楷)和行书一种。基本上完成了书法八到九级的考试,书写的实际能力可以达到大学书法专业本科毕业的水平。
在选择字帖的问题上,我们既照顾了学员、家长和老师三个方面,多少运用了心理学的原理,帮助学员选择 。提出了性情相近,家长建议和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可以试写三周,一旦确定,绝不随意更改。
另外,在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思想指导下,还必须坚持"择帖三原则"。这三条原则是:第一条,必须是名家名帖。第二条,符合个性,性情相近。第三条,是这位书家的代表作或成熟期作品。

在具体的书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废除了传统的"永字八法",首创了"五种线条入门法",使所有的学生通过"五种线条"的练习,很快进入了指、腕、肘、肩能够相互配合和协调的书写状态。废除了米字格、田字格和其他传统的格式。让学生采用折叠方格的方法,进行最初的临摹起步。
临摹字帖先大后小,始终坚持以小为主,大小结合。以临摹为主,临摹与创作相结合。始终坚持创作样式的多样化,引导和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学习技法与学习汉字文化、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汉字是一座金矿,一座开采不完的金矿,它的价值无法估量。汉字是一座桥梁,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汉字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最直接、最全面,最佳的切入口。
学习书法既易又难,容易在工具简单,上手很快。难在持之以恒,日复一日。我很赞成刘洪彪先生的说法:一要有决心,二要有信心,三要有恒心。也就是说一旦下了决心,开始学习。不是说"万事开头难"吗?你既然已经开了个头,就说明过了第一关。接下来就应该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受干扰,不受其他诱惑而终止。还是一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你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就一定会找到登上山顶的途径。
学习书法需要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你选择了书法,那你就要有信心写出一个名堂来,达到你想要的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有一丁点的操之过急,耐心,耐心,再耐心。精准,精准,再精准。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最难的是要有恒心,如果你想通过学习从不会到会,那很容易。如果你想通过若干年的深造,达到一定的书写水准也不难。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书法艺术家,那就需要"为这枝毛笔奋斗终身"的恒心了。因为这样的人有点可怕,可怕就可怕在他已经不顾一切,把书法艺术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也不可能被任何外来的因素所干扰。这样的人会不成功吗!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教学机构,同一个导师执教,又同样都花了10年的学习历程,为什么不同的人结果会很不相同呢?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量的问题,练习书写首先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和长期坚持的毅力。不能有兴趣时废寝忘食,热度过了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些每天能动动笔的人,与有空写没空不写的人相比,学习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常年累月,距离拉开,接踵难返。尤其是初学,需要及时消化用笔和技法,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琢磨的过程。
其次是朝三暮四,心神不定,中途换帖。结果换来换去,乱了阵脚。不懂范本好不好是相对的,适合不适合自己也是相对的道理。只要你是在导师的指点下,又根据以上所说的"择帖三原则"选择的,况且自己第一眼又比较喜欢的范本,就应该一头扎进,坚持不懈。
第三是找共性,把握规律,事半功倍。一个能在每天的练习中,不断找共性,把握范本规律的学习者,肯定进步快,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你在临摹的过程中是否动脑筋?这就是所谓的悟性。悟性高就会举一反三,迅速突破。更何况,现在的学习条件非常好。可以根据导师的评改意见,结合回头多看几遍导师示范的视频,就会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其实,悟性也是可以培养的,多动脑筋,多做比较,找到了规律,悟性就可以提高。如果你的悟性长期都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也会与悟性高的人拉开距离。

为了早一点"入门出道",我们必须特别关注从临摹到创作这个转换的过程。有的人临摹还好,一旦遇到创作,还是我行我素。创作的水平与临摹的水平相差太多,甚至很难见到他所临摹范本的影子。所以导师会提倡学员根据所要写的内容,学会自己查字。查字,还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这就需要凭你的眼光去选择。选的好,就与自己的范本比较近,选得不好,远了,创作起来就不顺手。所以查字选字,是锻炼眼睛的过程。因此,如果每次都有家长代劳查字,孩子就得不到眼力上的锻炼。
查好了字,还要学会设计。可先用硬笔排列一下,看看整体布局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特别是行草书作品,一定要在设计中安排好大小、长短、正側、争让、挪位等,在使用毛笔正式书写时,还要考虑粗细、快慢、浓淡和干涩。在初稿完成后,要把自己的创作与临摹的范本作比较。当然首先是看整体的格调对不对。其次,再看已经学过的字,写得如何?是否到位?最后才请教导师,帮你完成整件作品的布局。如果你的创作省去了以上的步骤,每次都由导师开样稿,看上去你完成得很快,很顺利。但实际上对你的创作没有好处。
临摹是正手脚,模拟创作是学习的必由之路。当你的创作已经不需要老师样稿的时候,你才真正出道。
书重法,更贵文。爱好书法的学员,一定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学习。认真做到不写错别字。搞清楚繁简体的具体用法。
入道要求同存异,出道要求异存同。
初学时要选择历史上被大家公认的名碑名帖当范本,同一个书家也要选他的代表作,选他成熟期的作品,拿来临摹。不要有任何好异求奇的想法。那些冷辟的、小众的、个性特别强烈的,都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范本。一定要明白主干与枝叶的关系。
反过来,学了若干年,待到出道时,你就要求异,就要有所创新,要写出一点自己的风格。但是创新很难,难就难在,不仅要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还要让别人看得出你的个性和风格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你继承了什么?师承谁?又在哪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