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书法天生丽质,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不断出新,但还是环环相扣,传承有序。我认为,这是汉字的造字法则、造字逻辑决定的。汉字取法自然,取法于人所生存的环境和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然而几千年下来,无论是什么体,变来变去,却始终没有离开造字之初的法则和逻辑。这是中华民族“根”的观念和意识决定的。
中国式智慧的根本是:在继承中发展,又在发展中维护和保护着根本。以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发展中找得到出处,见得到它的根。反对脱离根和本的突变。因此,搞中国传统艺术,不能“平地起风雷”,突然冒出一个没有根本的东西是难以长久和被认可的。
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一脉相承,互相依存。尤其是中国山水,花鸟或者人物,如果没有好的书法题款,就不完整,不美,就不入格。因此,在中国绘画史上,优秀的画家,必须首先是一位书法家。
书法功底的深浅,直接关系到一位画家的绘画格调的高低。记得著名画家程十发先生曾对我们说:“宁可三日不画画,不可一日不写字”。回想,当代大画家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陆俨少、还有吴湖帆、潘天寿、钱君匋等等,哪位不是书法高手!
关于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陆俨少曾提出一个观点:“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很形象,反映出老人对读书、写字、绘画的实践心得。读书最重要,其次是书画。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国画的捷径,我就说:是书法。当然,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也有点偏。吴昌硕的书法产生了吴昌硕的绘画,齐白石的书法产生了齐白石的绘画。但听说,也有画家是绘画先成功,然后练书法的。比如徐悲鸿,他的绘画主要得益于西洋画。
明明是先有绘画,后有书法。为什么我们都习惯说“书画”,将书法置于前,而绘画置于后呢?有人说是因为绘画产生于工匠,而书法产生于知识。说绘画可以不认识字,而书法首先是认识字,后者比前者有学问,有点道理。但又有人说,书法无需借助于绘画,而绘画却离不开书法。似乎也有些道理。究其原因大概是绘画可以靠形象表示意思,而书法只能靠文字表达内容,于是乎,书法就显得更需要文化。所以,就有人断言:书法家一定是文人,而画家可以不是文人。
仔细再想想,前面的论断也不无漏洞。早在文字产生前,人类就依靠绘画表达意见,用来记事。这本身就是有文化的表现。
就当前而言,中国历代留下来的经典绘画作品,无不浸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都是古代文人所为,其中也饱涵着文化的气息。故不可一概而论,不可无限制扩大论题的外延。因此,我认为书法也可以通过绘画得到补充和滋养。
书画同源,这个源,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而论,中国书画是完全可以互补的。
为什么说:吴昌硕是近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可以称之为“诗、书、画、印”俱佳,或俱全的艺术家。如果为他的成就排序而言,书法第一、绘画第二、篆刻第三,很确切。然而,诗词为何排在最前?还是说明文化的重要性。
所以,书画家一定要学习文化,学习诗词,阅读古代经典,学点汉字学,经常写点文章,修炼自己,滋养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文人。
书法创作如何突破传统,那就要任性,任自己之性情,尝试随意挥写,然后总结、完善、自圆自梦,达到一定的格调。
为达此目标,我认为写字要有游戏意识,要如孩儿般戏玩。才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沃兴华曾说:“临帖的本质是调动起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不同的对象中寻找和扑捉自我。”又说:从临帖到创作有个“分解”和“综合”的过程,才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他说:“不善分解的综合是生硬的拼凑;不善综合的分解毫无意义。”而我认为:由分解到综合也有一个过程,开始生硬,逐渐完善是必由之路。分解是逐个消化,是各个击破。综合是自然而然,加以揉合,加以杨弃。分解是技术层面的,综合是观念层面的。分解是为了综合,分解是为综合准备素材的。综合得成与败,主要靠观念,是你想要什么效果的问题?不是靠素材的拼凑,而是靠素材的选择和取舍。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综合的配比。就像厨师做菜,配比佐料一样。
书法创作就是一个“配比佐料”的实践过程,反复的实践,才会产生各种效果,才会有你认为最好的感觉。
贫穷并不可怕,人生来就一无所有。可怕的是没有致富的头脑。致富的头脑靠的是致富的技术与方法,那就需要学习,需要积累。
人与人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一件事你能做好,别人也能做。只是做的效果不太一样,原因可能是一些细节和做事的过程。举个例子吧,有一个人想做点小生意,批发价进了机箱墨汁,想赚取其中从批发到零售的差价。忙了几个月,设地摊在开云电子官网门口,虽然最终还是卖了出去,但很累。如果另一个人改变一下思路,吧进的货与某艺术开云电子官网合作,把原本可赚3元的利润,让利50%给这所开云电子官网,结果可能是同样的时间,卖出了几倍量的墨汁,因为卖出墨汁的数量多,所获得的利润反而多了。而且,建立了生意圈。这样合作伙伴可以长期合作下去,而且会越来越多。
如果有人更高一筹,先办一所艺术开云电子官网,然后随带笔、墨、纸、砚,虽然利润很薄,但因为不是主营,花精力相对较少,从长远计,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所以,我非常同意之二杨的说法:思想不仅是精神财富,还可以是物质化的有形财富。甚至可以说:思想就是财富。
一个思想,可以催生一个产业。也可以使原来的事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因此,富人靠资本生钱,穷人只能靠头脑致富。
“清空”一词,最早用于一种诗词的格调、风格。这个词得以广泛使用。其含义就是,东西太多,需要转存或清空。清空原有的储存,是为了装入新的文件,新的图片。
清空电脑中储存的资料容易,但要清空人脑中的“固有”就不那么容易了。更何况,我们这里要谈的是学习书法的方法问题。
说到学习书法的方法,不外乎“临摹”与“创作”,就两件事会折腾你一辈子。如何临摹?为什么有人一写就像?有人却很难进入?为什么一个零基础的人却比一个“有点基础”的人难以写像字帖?
笔者认为:凡一写就像的人,第一是忠实于原帖,不带自己的成见,第二是不加油添酱,不夹杂其他碑帖的造形与风格。否则,就很难进入。
零基础的人,一张白纸不可能有成见,相比“有点基础”的人,只要态度端正,细心揣摹,反而容易入帖。那么“有基础”,曾经学习过其他碑帖的人呢?为了学习新的碑帖就必须学会“清空”,“清空”就是让自己成为“一张白纸”,就是不让自己带有成见,面对新的内容,从零开始。
为了学习新东西,在自己尚未确定想要什么,不要什么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清空”,就是“归零”。等你手上有了感觉,对新碑帖的基本特点有了把握之后,再决定取什么?舍什么?为时不晚。
气场,是一种客观存在。气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会影响在场所有人的情绪。
气场的大小、优劣会影响事的成败。保持良好的气场,也是我们事业成败、人生成败所必需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决定气场的诸多因素,主要是人的性格,人的修养、人的仪表、人的观念和人的能力。
人的仪表、举止是否端庄、大方,甚至讲话的语速、态度等都从另一侧面,全面反映了人的性格和修养。一个落落大方、不亢不卑,举止端庄的人总给人一种信赖感,一种正大气象。
当然,人对自然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这是人形成一系列观念的根源。观念常常先行,由观念而举止,由观念决定一件事的成败。
一个人如果观念先进,又有非常强的执行能力的话,他的正能量是强大的,甚至是无事不成的。
例如,有人开朗外向,有人沉默内向。开朗的人大多比沉默的人具有吸引力,总是先于内向的人被人接受和理解。这是因为开朗的人善于与人交流,变通性大。
例如,有的人没说话,别人就能从他的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中,探知他的思考,他的研究,他的取向,这种人往往后发制人,总待别人发表意见后再定是否表明态度,或决定如何表态。这就是阅历和修养。
因此,笔者以为,要有好的气场,大的气场,首先要学会热爱自然,尊重前贤,用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并能在学习中前进,又在前进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一个人如果爱自然,对大自然的万物有一种包容心,在外爱护一草一木,在家爱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为宇宙布施了你的爱,你就会得到大自然爱的气场。一个人积聚爱的气场越多,他散发的气场也越大。
一个广做善事的人,他就积聚着宇宙间爱的磁场,大家都会尊敬他。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叫“人在做,天在看”。佛家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这个意思。
一个有气场的人,往往静以致远,遇事冷静,全力以赴,每天保持良好的状态,对于工作或学习全神贯注,为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今有学友谈及学书之法曰:通篇之中几字似怀素,几字如过庭,余以为如此评说或追求,观念上存在偏差。怀素也罢,过庭也好,各得其法,各具其格,欲得两位大家之法,须先分别吃透其本,然再行融合。又须究其组合之法,组合之法即为配方之法,所谓配方之法,诸如二八配比、三七配比是也。如果整件作品三分素,七分是庭,或二分过庭,八分怀素者成也。
书道之配方,犹如烹调佐料之配比,配比之异同,菜味亦不同,也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欲知苹果梨,非苹果树或梨树所产也,乃为苹果之树与梨树之嫁接而成也,当两树合一树之时才得苹果梨也。书道融合之法,无须长论,亦如此也。
鲁迅先生曾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对汉字由表及里的极好概括。
我曾从文字学角度对汉字由过这样的概括,汉字具备符号性、逻辑性和形象性。就单个字而言,世界文字一般只具有符号性和形象性,却没有逻辑性。而中国汉字的组合本身就非常具有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综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的认知。从艺术角度审视,汉字在遵循其逻辑的同时,还考虑了汉字结体的优美。这种优美的结体,是人类史上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提并论的,是汉字为什么能够成为艺术的基础。
什么是书法之精髓?简言之,是中华几千年积累的传统文化。广言之,包括儒、道、佛、禅等经典文化及其精神。因此,中国的书家,除了充分掌握技法之外,还要熟读这些经典,这就是书法的“字外功”。
书法是属于技术的和艺术的,但本质上是属于哲学的。
写字画画都要“松”,此“松”非“松散”之松,而是“轻松”、“放松”“自由得天趣”的意思。
构思一件作品,如果患得患失,有思想负担,就写不好也画不好。
作品要虚实相间、虚实相生。虚处着眼,实处下笔。所谓“知其白,守其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