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 “创造性活动是高度复杂的意志活动”。(周昌忠《创造心理学》第128页)因此,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必须同样重视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要让学生逐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在艺术创作中, 太用力的构思常常失败, 而随意为之却较多成功。创造是我在进行, 但我的力却不能强求”。(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第43页)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理解什么是 “悟性”、什么是 “灵感”。并且了解“悟性”和 “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造最危险的敌人是怛怯”。(周昌忠《创造心理学》第135页)在书法教学中, 如何去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 我们采用了下面三种方法:第一, 让学生尽情地“涂抹”。有的家长见孩子不按老师的要求临写,便打骂孩子, 强制要求孩子小心翼翼地、一笔一划地照着字帖的样子临写。结果, 我们发现, 这些本来胆子很大, 毫无拘束的孩子, 变得胆怯起来, 家长不在旁则罢, 在旁则变得“无从人手” , 横竖不自然。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反复做好家长的工作, 让学生尽情地 “涂抹” , 对学生 “涂抹” 得有趣、合理的地方稍加赞扬, 在赞扬中慢慢引导。
第二, 反对家长 “念念有词”。在教学上, 我们发现,有些家长(甚至个别教师) 习惯于在孩子书写过程中 “念念有词”。或左或右、或粗或细、或按或提, 时时“提醒”、笔笔下 “指令”。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已基本失去 “自由” , 失去“思考” , 成为其父母的 “代笔者”。灵巧的手、聪慧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旦家长“指令” 末到, 孩子便两眼直瞪, 无从下笔。这一点, 应该引起教师, 特别是实行家长伴读制的业余艺术开云电子官网教师的注意。
第三, 讲评、鼓励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 讲评、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也是减少学生胆怯心理的一种好方法。 通过讲评和示范, 开堀学生心智, 鼓励创造意识, 把各种不同的风格、临写方法, 特别是那些孩子本身尚末觉察到的 “笔下效果” , 加以不拘一格的讲评, 起到鼓励学生、教育家长的作用。
总之, 艺术教育, 是最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教育工程。它是青少年智力训练的基础工程。是青少年成长基础的基础。因此, 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座右铭。
在课堂书法教学中, 过度的技能训练, 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懒惰和创造力的萎缩。传统的教学讲 “规距” 多, 凭经验多, 而现代书法教学则要求既讲 “规距” , 又讲 “悟性” , 既凭 “经验” , 又追 “灵感”。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 “过份放任其(学生)变迁, 有碍特久竖忍习惯的建立, 限制儿童好奇心的发展, 则会过早地剥夺儿童探索求知的机会” (温世颂《教育心理学》第82页)。因此, 在书法教学中就更加需要启发式的指导方法, 教师要少指令、多引导, 并且每时每刻、认真地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