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入门方法探索
——“五种线条”和“三化”的理论与实践
吴寒松
【内容提要】
中国书法的入门方法,是有捷径可走的。
研究和探索中国书法的入门方法,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古代中国的习字入门法,是今天研究和探索适合当代环境下学习汉字书法新方法的基础。
“五种线条”和“三化”的入门法,是在总结中国古代习字法基础上,并根据汉字书写特点加以简化和通俗化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已在10余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由于入门方法的简化和通俗易懂,极大地减轻了初学者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书法的效率,而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五种线条”入门法,从执笔、运笔的基本要求出发,充分考虑了人体机能指、腕、肘、肩、腰等部位的不同特点,立竿见影和纲举目张地加以训练,并引入有关心理学原理,为在临摹中准确判断和果断下笔提供了基础准备。
“三化”入门法,不仅简化了汉字入门的界格方法,还引进了西方美术的构图原理和利用了“阿拉伯数字”等方法,对汉字不同书体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五种线条”和“三化”入门法,不仅适合青少年,而且对成人学习书法也提供了快捷、通俗、易记的条件。
【关键词】
五种线条 方格化 几何化 数字化 快捷 通俗 易记 入门方法
一.“五种线条”与肩、肘、腕、指的训练
纵观几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史,其用笔与运笔方法的研究,始终是历代书家倾注毕生精力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最为著名的“永字八法”论,不管是卫夫人的论述,还是王羲之的实践,以及智永和后至唐代欧、虞、柳、颜等人的研究,都存其局限,特别是书体的局限。中国书法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为初学者提供一套既快捷又易记,不受书体限制的入门方法?一直是书法教学上的一个难题。也是书法教育者苦苦追求不得而知的问题。
笔者以为,无论是何种书体,其书写都离不开肩、肘、腕、指的运动和他们之间的互相协调与配合。10余年前,笔者根据生理原理和书写的基本方向性原理经简化、归纳尝试用“
”、“
”、“
”、“
”、“
”五种线条,来分别训练肩、肘、腕、指四关节,在4岁以上青少年、成人和老人的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收到了突破性的成效。一般最多用5周时间,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达到书写这五种线条的要求。
使笔者更为兴奋的是,只要通过这“五种线条”的训练,初学者的肩、肘、腕、指四关节的运动,基本轻松自如,而且相互协调能力非常之好,这为第5周或第6周开始临摹任何一种书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在笔者开创的上海开云电子官网的10余年书法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反复的验证。
1. 关于“
”与肩的训练
“
”的训练要求是,30公分到50公分长,起笔与收笔必须藏头护尾,从头至尾粗细匀称,自上而下每根线条之间排列紧密、长短一致,每天练习60次,一周不少于300次。直到肩关节完全放松灵活为止。(如图一)
练习“
”的目的是,依靠肩的运动,获得横向书写的平衡能力。
(图一)
2. 关于“
”与肘-的训练
“
”的训练要求是,自右至左排列线条长为30公分至50公分,起笔与收笔必须藏头护尾,粗细一致,每根线条之间排列紧密,长短一致,每天练习60次,一周不少于300次。直到肘关节完全放松灵活为止。(如图二)
练习“
”的目的是依靠肘的运动,获得纵向书写的垂直能力。
(图二)
3. 关于“
”与腕的训练
“
”的训练要求是,自上而下,藏头护尾,横不管顺写或逆行,长短一致,转弯粗细一致,圆转自如,间隔均匀,书写一气呵成。每天练习20次——30次,一周不少于150次。直到腕关节运动轻松自如为止。(如图三)
练习“
”的目的是,依靠腕的运动,获得平衡与圆转相结合的能力。
(图三)
4. 关于“
”与指的训练
“
”的训练要求是,不管是顺时针或逆时针画“
”,都必须做到不见接口,粗细一致,圆转自如、一气呵成,每天练习20——30次,一周不少于150次。直到指腕协调一致,轻松自如为止(见图四)
练习“
”的目的是,依靠指与腕的旋转,获得指腕与肘肩充分协调、配合,达到高度一致的能力。
(图四)
5. 关于“
”的训练
“
”的训练要求是,蓄一次墨,写完四横四竖,且每根线条藏头护尾,粗细一致、长短一致,上下左右间隔距离匀称一致,强调流畅、果断、匀称。(如图五)
练习“
”的目的是,依靠肩与肘的运动,获得即平衡又垂直且不断覆盖的能力,以及蓄一次墨可以连续书写的能力。
(图五)
“五种线条”入门法,作为初学书法者的“起步法”,作为用毛笔书写汉字前必须训练的基本线条,这是在总结几千年汉字书法用笔、运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大优点在于比以往任何一种习字入门法都来的简单、明确和通俗易懂,大大地减去了繁复的汉字笔画训练,大大地提高了入门的速度,大大地突破了“永字八法”习字法的局限性,使“五种线条入门法”成为学习任何一种书体的入门方法。
这种简单、明确和通俗易懂的方法,特别适合今天在高节奏、高负担的社会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下,学习中国书法的需要,也适合初学汉语、初学汉字的“老外”学习汉字书法的迫切要求。降低了学习中国书法的难度,是中国书法在当下进一步普及的需要,也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让更多的爱好者能通俗、易懂、易学的需要。
“五种线条”入门法,第一次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永字八法”入门法。
二.“三化”入门法
所谓“三化”,是“方格化”、“几何化”和“数字化”。
汉字书法既是一门线条的艺术,也是一门造形的艺术和架构的艺术。为了学写汉字,前人曾创造了许多“界格”的方法和汉字结构的方法。例如,九宫格、回宫格、米字格和田字格和“永字八法”、“黄自元九十二法”等。
为了适应低龄幼儿学习书法,适应所有书法爱好者迅速掌握学习汉字书法的技巧。上海开云电子官网首创了“方格化”、“几何化”和“数字化”的汉字“界格”和“汉字结构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历10余年的补充和完善,用这种新的入门法,累计已培养学员近万名。
历年来,每年都有上千名学员参加全国各类大展赛,并在这些活动中获奖。每年都有数百位学员参加文化部下属考级机构的书法考级。开云电子官网因此已连续被上海市教委评定为“社会力量办学A级资质单位”。笔者也因此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世界华人艺术人才”称号。
“三化入门法”,引进西洋美术的构成原理,结合汉字结体的具体实际,经过设计、实践、补充、完善、再实践的过程,收到简明、通俗、快捷和显著的实效。上海开云电子官网因此声名远扬,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开云电子官网,常年在校学员达1200余人。2010年“大无限”完成了上海同类艺术开云电子官网中唯一的国家商标注册。2014年,荣获教育部门授予的“社会贡献奖”。
1. 关于“方格化”
自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制“九宫格”后,关于汉字的“界格”,历代书家都有研究和探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回宫格”、“米字格”、“田字格”、近年又出现过“井字格”。笔者以为,种种“格式”对于研究汉字的结构原理,对于初习楷书者都有一定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种种“格式”又都有其局限性。例如,讲的都是楷书的结构方法,除了楷书,中国汉字的书写方法还有行书、草书、篆书、隶书,它们就不适用这些“界格”法。其次,种种界格的方式,又非常繁琐复杂,且又非常类同,或大同小异。例如,“回宫格”是由“九宫格”发展简化而来,“田字格”由“米字格”发展简化而来。而且,细细探究、分析,不管你讲得如何高深、复杂,抽取精华,笔者以为,不外乎“一个中心、四条边和四个角”。
有意思的是,创制“九宫格”的欧阳询,说得是如何如何,头头是道,号称法度及其严密,无人可攀、可极。圈内人有几个是通过练习“九宫格”成为书法家的?号称法度严密楷模的《九成宫》,也是“十个九成宫,九个不成功”。
纵观书法史,更为有意思的是,学习的方法总体是由繁复向简明的方向演进,书写的便捷化,学习的简单明确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九宫格”由“回宫格”替代,“米字格”由“田字格”替代,这都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例证。(见图六)

(图六)
笔者以为,学习可以有格,但越简越好。无论什么“格”,最终都要归于无格。纸上之格,不如心中之格。学习汉字书法,只要记住“一个中心,四条边和四个角”就行了。不管学习哪种书体,只要折出一个“方格”就行了。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在一个格子内,牢记一个中心,将字的中心集于方格的“中宫”,然后做到左舒右展,四角扩散,就成了。至于四条边,它就是四把尺,四把定位的尺。
因此,“方格化”的习字方法,看似模糊,其实简明、通俗、易于入手。
2. 关于“几何化”
“几何化”,是一种用几何形体来界定每个汉字或部首形状的方法。“几何化”的结体入门法,可以迅速帮助初学者掌握汉字的结体特点,其可用于认知整个汉字的外形,也可以用来认知汉字每部位的形体和各部位的联系。
(1)例如,学习隶书以《张迁碑》为例:“之”、“留”、“己”、“为”、“王”、“周”字,分别用下面的几何图形概括:

如:“览”、“龙”、“善”、“负”、“弼”、“令”字,可用下面的组合形状概括:
如:“卿”、“震”、“勤”、“艺”、“贺”、“起”字,可用下面的组合形状概括:

如:“垂”、“多”、“吏”、“以”、“野”、“县”字,可用下面的组合形状概括:
(2)例如学习行书以《蜀素帖》为例:“出”、“立”、“忘”、“太”四字,采用三角形结构速记。

“自”、“盲”、“岸”三字,采用长方形结构速记。

“风”、“兰”、“戏”、“底”四字,采用梯形结构速记。

“雪”、“留”、“诗”、“宫”四字,采用倒梯形结构速记。

“泉”、“东”、“青”、“峰”四字,采用菱形结构速记。

“织”、“牋”、“威”、“武”四字,采用直角梯形结构速记。

“州”、“娥”、“时”、“人”、“谢”五字,采用左向三角形结构速记。

“云”、“吴”、“垂”、“鱼”、“端”五字,可用下列图形速记。

“几何化”的方法,不仅适用于隶书、行书,而且也适用于楷书、篆书和草书。我们可以根据原理加以活用和生发。
3. 关于“数字化”
“数字化”入门法,是专为学习行草书设计的一套行之有效且简明易懂的方法。它是一种利用阿拉伯数字来熟记既抽象又难记的行草书线条和结构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是抽象的行草书线条,其阿拉伯数字越多。
(1)例如:以学习王铎《赠汤若望诗》为例:
学习写“生”字,可以速记为“4+2”。

学习写“品”字,可以速记为写三个“12”。

学习写“物”字,可以速记为左“4”右“3”加连接。

学习写“独”字,可以速记为左边“7”叠“7”,右边“1+2+3+2”。

学习写“中”字,可以速记为“1+2+1”。

(2)在学习王铎《赠张抱一草书诗卷》时,
“烟”字,可速记为“1+3+7”。

“游”字,可速记为“4+3+2”。

“水”字,可速记为“3+3”。

“在”字,可速记为“4+4+7”。

“声”字,可速记为“4+1+2+3+3”。

“同”字,可速记为“1+7+3”。

诸如此类,无论是独体字,还是多部组合字,都有可能抽象为数字,用“数字化”的方法去速记、去训练,变难记为易记,变难掌握为容易入门,深受初学者喜爱。
在学习草书整件作品时,也可以采用数字组合的方法速记。
(3)在学习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整件作品时,可以速记为:

释文: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

释文:阳,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释文:蔺相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

释文: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释文: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

释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晋
三.“五种线条”和“三化”的实践
在上海开云电子官网10余年的书法教学中,采用“五种线条”和“三化”的入门方法,简化了学习汉字书法的入门方法,提高了初学者的学习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中国书法是由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构成的。因此, 中国书画的最根本基础,也应该是线条。所以, 在书法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线的兴趣, 对线的掌握, 对线的认识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 为了使学生掌握执笔姿势、运笔方法, 做到“指实、掌虚、腕平、悬腕” , 我们不急于让学生学“点、横、竖、撇、捺”, 而是让学生学习“横线、竖线、弧线、曲线”等各种线条, 在这些笔划中, 我们又以“横线、竖线为基础的基础, 让学生首先掌握这两种基本线条,继而逐渐练习其它线条。在线条练习中, 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笔笔中锋。
由于“五种线条”的训练,可以适用任何一种书体并对学习任何一种书体都有帮助。为初学者,特别是青少年学员,在短期内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成为可能,使青少年,特别是低龄幼儿学习行草书成为可能。从上海开云电子官网10余年的教学成果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的入门不仅可以从楷书起步,也可以从篆隶书或行草书开始起步。4岁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汉字,也可以从行书或草书开始入门。“五种线条”和“三化”的入门法,使这种愿望成为现实,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各种书体可入门”的理想,并且已经收到的确确实实的成效。
汉字由无格向有格,由长格写长字(标准篆书)到长格写扁字(隶书),再到方格写方字(楷书),最后定格为“方”,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可能方格是汉字界格演化的最后形式。除此之外,汉字的书写还将归于无格。
无格,就是没有界格,它最附合人的自由发展理念,也最富创造力。
方格与长格相比,具有更明显的约束性。更何况,在方格内写方字。这是汉字法度化的极致。可以这样说:汉字在方格化的楷书之前,第一次法度化,就是长格内写长字。由于长格,至少有两条边与另两条边不相等,这就构成了变化。因此,篆书虽然已经很规整,但要比楷书变化多。隶书在长格中写扁字,给自己留有了比较多的空间,因此相比篆书,隶书又更富有变化和结体上的自由度。然而,隶书的自由已经为楷书的出现埋下了理由。为书写的高度法规化,楷书自然而然地采用了方格写方字的归整。在相等的四边形中起舞,因此就在法度上达到了高度的严密性、和不可随意性。话又换回来讲,如果谁能在方格内,研究一套汉字高度自由化、个性化的书写方法,那离开一种新书体的产生已经为期不远了。
“五种线条”和“三化”,是前后呼应,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这种方法的共同点是简明、通俗、易懂。所不同的是,“五种线条”,从生理上,根本上解决了初学者执笔、运笔的方法。而“三化”则大大简化了学习汉字间架结构的问题。“三化”,适应性强,少受书体的局限,是初学者普遍可以采用的方法。
实践证明,用“方格化”学习的学员认为,起步简单,无用功几乎为零,一旦学好,不易反复。
“方格化”习字法,看似模糊,实质易于操作,主观能动性强,对于较快理解、掌握汉字结构,反而方便、简单、深刻。
“几何化”学习法,适用性强,可以在学习任何书体中应用。中国书法所书写的汉字是象形字,用几何形方法去认知实在、可能、简便、易记,而且中西结合、一脉相承。
“数字化”学习法,虽然只适用于行草书学习,但由于直接引进阿拉伯数字,不仅为青少年学习提供了速记的可能,也为“老外”学习中国书法提供了可观、可记的可能。
在学习书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书法教师还活学活用“三化”方法,将“三化”理论贯串教学始终,而且还穿插应用,例如,在学习行草书中,主要使用“数字化”的同时,也引入了“几何化”的方法,这样既便于速记笔画线条的复杂关系,又利于抓住行草书外部形状的结构,为书法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介绍】
吴寒松,字循之。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国学学会、国学杂志社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开云电子官网校长。
在书法教学中首创“五种线条加三化”的入门法,创立“碑帖互补说”、“简石互补说”等。出版有《吴寒松教学法》、《书法教学100个为什么》等。
200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等单位授予“世界华人艺术人才”称号。2004年获日本国名古屋市市长奖。2006年被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杰出成就奖”。2010年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予“中华国学文化艺术大使”荣誉称号。艺术简历收入世界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