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汉字汉语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建议国务院研究制定保护汉字汉语的法律法规
吴寒松
内容摘要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卢中南、欧阳中石、苏士澍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文化安全,首要是汉字安全”的提案,非常及时,很有必要。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此论题,展开深入讨论,以便形成共识与合力,把保护汉字汉语的工作做得更好。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能够长治久安、屹立东方、奔向未来的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它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这比保护一部典籍或保护一座古城或一份其它的非物质遗产更为重要。
汉字汉语,是我们应该重点保护的最大、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在绵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光彩夺目,发挥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字语言都无法相提并论的作用。而且,在近百年的维新和改革浪潮中,经历了太多的考验,浴火重生地进入了现代文明。
然而,在过去的100年中,首先是日常书写工具的变革,在书写转为快捷迅速的同时,毛笔书写汉字的传统法则和意义开始弱化。写字作为育人、修炼人格的作用弱化了。而这一弱化,恰恰是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缺乏,青少年一代传统美德缺失的根本原因。其二是电脑普及、信息化和网络技术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现象或保护性措施滞后的倾向。特别是在汉字的使用、开发以及汉字汉语文化的保护方面,尚缺乏一个明确清晰的国家战略或方针政策。以至于在汉字使用上出现了令国人难堪的事件。如“故宫博物院的锦旗错字”,报刊杂志的汉字、汉语规范问题,网络上汉字汉语被随意篡改或滥用问题,当代年轻人“提笔忘字”问题,还有国家教委公布的教改方案中小学生语文教材对学生会认、会写汉字总量不断被缩减的问题。国家战略的缺失和保护措施的滞后,已经带来了令人遗憾的后果。纸质书滞销,中文典籍论斤买,书店纷纷停业,纸质报刊的实际阅读量的显著减少,都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究其原因,是我们缺少一部汉字汉语保护法律,没有一个汉语言文字的国家战略造成的。因此,我呼吁国务院应指定教育部、文化部、国家语委,孔子学院总部等部门,会同语言文字专家,着手研究、制定一部保护汉字、汉语的法律法规,使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一.现状与分析
1. 报刊实际阅读量锐减
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人对报刊的依存度迅速下降。其中不说家庭订报刊数的减少,单位订报刊数量虽然没有明显减少,但实际阅读量和利用率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许多单位的报纸收到后,没有阅读就被整叠送往废品回收站。究其原因:其一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抽不出阅读的时间。其二,依靠电脑查阅既方便又自由,信息量不受纸质报刊限制。
2. “提笔忘字”现象呈日益严重态势
两年前,一场针对公务员、教师、新闻媒体编辑记者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国家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在上海开考,这是一场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的一项语言类标准化水平测试,共吸引了1170名应考者。考试结束后,许多考生坦言:不少汉字只会认不会写。
电脑的普及,加剧了“提笔忘字”。然后,由于“提笔忘字”,又加速了对电脑的依赖。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真担心汉字书写会否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电脑普及加速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发展不假,但由于过度依赖便捷的汉字输入法,实际书写大大减少,特别是关联词的广泛使用,人对汉字的记忆力明显减退,加剧了“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偶尔动笔,发现已经有许多字不会写了。
3. 错别字、蟹爬字现象惊人
有一次我去某大学做讲座,趁早阅读了一些学生的请假条,结果非常令人惊讶,短短57字的一份请假条,竟然有15个错别字,差错率竟达26%。在2011年上海的一次中考中,语文阅卷教师更是发现:“几乎每篇作文都会有错别字”。还有一个令阅卷教师忧虑的问题是,“二期课改”要求初中每两周开设一节写字课,但许多开云电子官网没有很好执行,导致中考作文卷“蟹爬字”逐年增多。有些学生的试卷已经出现许多字难以辨认的程度。(见2011年6月24日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认字和写好字,本来就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两个技能,学生的表现却令人失望。追其原因,与语文教学,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重阅读、轻书写”有关。笔者经常在中小学做讲座,随机抽样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汉字写得较整齐尚可观的一般都不足10%。那就是说:我们的下一代汉字书写能力就有90%以上的人不合格。更有甚者,报刊杂志的汉字、汉语规范问题,网络用词、广告用词的随意篡改问题,还有让国人难堪的“故宫博物院锦旗错字”等等,都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4. 中文书刊遭冷落、论斤卖
前一阵,许多媒体已大声疾呼,救救书店,救救书报亭,甚至救救汉字、救救书写……。近年来,在上海著名的文化街福州路上,许多书店难以为继,中文书刊销售量逐年下降,就拿福州路上颇有特色的艺术书坊为例,前几年每月的营业额在70——80万元,而2012年的状况仅能维持在50万元左右,下降了近20万元。一些书店图书打三折吸引顾客,还有些干脆论斤卖,一部《辞海》原价180元,按每斤11元计,一过秤,只卖89元。
2012年2月13日,上海书城淮海店关门停业,引起社会公众热议。原来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上海看“季风”,去台北逛“诚品”······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标签,但越来越多的书店正在城市中心商业街消失。从大名鼎鼎的北京第三极书局倒闭,到广州学而优书店难以为继,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搬迁,福建厦门国内原本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的5家直营店,也在2012年2月份全部停业。实体书店的难以为继,已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危机。
《新民晚报》的一位记者这样感叹:“没有人能统计至今到底关了多少家书店。”但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曾有一个调查数据:在过去的10年里,咱们国家经济发展了,却有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更有甚者,近5年来,国内没有一家新书店品牌诞生。究其原因就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图书出版、图书经营的成本越来越高,靠自身的经营能力已经无法良性运作。
5. 中小学课本认字识字量缩减
国家教委的中小学课改方案,对中小学生汉字认字、识字量的缩减,从源头加剧了青少年一代少认少写汉字的现象。旧课标三、四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会写汉字2000个”,新课标将会写汉字缩减到1600个。同时,将一、二年级学生应会写汉字从原来的800个到1000个,缩减至800个。这样缩减难道是为了“减负”吗?难道中小学生认识汉字就那么不重要吗?这样下去汉字书写会不会毁在这一代人手中?50年后,是不是要重新扫盲?
据介绍,上海已为小学语文“做减法”——2006年春季新学期起,一年级新生识字量从原来的460个,调整至364个,语文课文也删减掉9篇,占总数的近20%;2007学年起,本市进一步放慢语文教学进度,一、二年级语文课文篇目从215篇,删减到180篇,写字量从1037个,减少到937个,识字时间也从2年2000字,延长为3年内完成。
6. 语言文字出现“全面混乱”
从《咬文嚼字》咬名人博客,看语言文字的规范应用的重要性。你是名人,就更不应写错字,瞎编词。因为名人的错,其影响面广、受害则更深。
有专家分析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十年动乱之后,曾出现过两次汉语言文字混乱,相比前两次的“局部混乱”,目前出现第三次混乱则是“全面混乱”。“有语法、用词的混乱,也有文风问题,教科书、工具书,甚至文件的语文差错比比皆是,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问题十分严重。”来自书报刊的、广播的、网络的、文件的,甚至是教科书错字错词到处都有,已到了令语文专家不知从何下手加以纠正和正确引导的地步。
分析这种“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汉语言文字研究的缺位,权威的缺失,法规不健全,对于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和其产生的用词、用字“混乱”,估计不足,引导不力等原因造成的。《咬文嚼字》从咬春晚、咬热播电视剧、咬周刊、咬名作家,到咬名人博客,也只能起到“敲敲警钟”的作用而已。
二.对策与建议
笔者完全同意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卢中南、欧阳中石、苏士澍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文化安全,首要是汉字安全”的提案。而且认为:要克服和扭转这些“乱象”,首先是最高决策层要对汉语言文字的安全问题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不要把汉语和汉字的使用和书写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从维护和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高度出发,由国务院布置,会同教育部、文化部、国家语委、孔子学院总部等单位和汉语言文字专家、以及《中国书法》、《汉字文化》、《咬文嚼字》等专业报刊等,对汉语言文字的安全问题、正确使用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展开研讨,形成共识,为国务院制定保护汉字的有关法律,法规作好基础准备。
时代在发展,国家的现代化,需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文化,无可厚非。但总不至于不要保留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特别如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根基性的宝贵遗产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去了,文化建设和保护滞后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共中央关于传承中华文化,振兴和发展文化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已经制定,在努力实现中华文化大发展的今天,增强保护汉字的意识,制定一项保护汉字的基本国策,显得极为重要。保护汉语、汉字的对策与建设应包括下列内容:
1.明确汉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汉语、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并能够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因此,保护汉语汉字,就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用好汉语汉字,就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方块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对人类的贡献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无法估量的。保护和正确使用汉语汉字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
保护汉语汉字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件、教科书、网络、展览、店招等,凡是需要使用汉语、汉字的一切领域。
保护汉字的法律法规,还应该明确,大陆使用的简体字和港、澳、台使用的繁体字,同样受到法律保护,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都是中华民族以及全球华人交流的主要工具。
法律法规还应明确,为了方便交流和阅读典籍的需要,倡导书法爱好者,古籍整理工作者,一部分新闻、出版工作者和对外交流等有关人士,应该尽可能地学习繁体字。
2.调整中小学生会认汉字、会写汉字的数量
国家教委编写的教材和课改方案,尤其是中小学生关于会认汉字数量和会写汉字数量的修改,应该遵循有关汉字保护的法律法规,应该根据地域区分或城市与农村区分中小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搞一刀切,也不要在减负的旗号下,把中小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随意减少。根据实际情况,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的中小学生识字量和写字量还应适当增加。各大中专院校的文科毕业生的会认和会写汉字量应有区别和增加。有些专业和学科应增加繁体字考核,并记入总分。
3.加强师范教育中汉语汉字学习的要求
师范毕业生,尤其是师范文科毕业生,古文、古诗词的教学要加强,汉语汉字的学习和考核要提高标准。所有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都应会写“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应将汉语、汉字的正确使用和“三笔字”的水准纳入两年一度的教师考核内容。
中小学和大学文科,应规定和恢复教师使用板书授课。学生的语文作业应该全部用笔书写。在师范教育中,应尽量增加学生的中文阅读量和汉字书写量。
全国各类师范院校、都应该设置书法专业,为培养中小学书法师资打基础。缓解中小学增加书法课所遭遇的师资严重缺口的瓶颈。
4.强化汉语、汉字专业研究
汉语、汉字专业研究队伍年龄老化,权威人士后继乏人必须扭转。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汉语、汉字专业研究的队伍建设,资助专业研究机构,支持出版专业研究书刊,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于实际应用。
汉语、汉字专业研究,任重道远,专业性强。国家有关部门应整合已有的研究机构,会同各大院校专家、学者,制定一批近期和中长期的研究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
5.继续推进“书法进课堂”计划
2011年1月27日,李长春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请教育部研究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问题。”之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书法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部署和细化了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要求和方法。其中,“小学3至6年级每周专门安排一节书法必修课”这一条,在上海中小学执行的状况不容乐观。据我们调研,各个区仅有少数几个书法特色开云电子官网,在努力实施。教育部的这个意见已发布整整一年,仍不见有全面执行的迹象。一些开云电子官网缺乏教师,一些开云电子官网选不好字帖、也有一些开云电子官网怕增加了书法,加重学生负担,影响主课等等。
我们认为,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关系到下一代青少年中华文化基本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汉字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大问题。我们建议,中小学的一把手应站在为祖国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整合社会资源,例如与书法家协会合作,聘请书法专业人才,担任中小学的书法教师,使书法课早日恢复起来。
6.加大政府扶持实体书店力度
书店对于一座城市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书店的生存应当得到重视,近二十年来,我们过份强调了它的经营性,较少关注它的社会性。国家应对实体书店,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书店长久不衰,让书店活着,让阅读继续,让纸和笔都能传承下去。
7.“电子化教学”应缓行
今年起,全国不少开云电子官网开始试点“电子化教学”,用电脑取代纸质教材,书包轻了,学生和家长都欢迎。听说那个“电子书包”重量不到1千克,着实减轻了学生的书包,这是件好事。上海的虹口区两年前开始试点“电子化教学,两年后,试点规模已有原来的8所扩大到今年的18所。并有继续扩大试点的趋势。”初步试验下来,师生都认为“轻松愉快”,家长却担心孩子会“过度依赖电脑”,会加重“用眼的负担”。专家们则说:“别让孩子丢了查词典的技能!”这就关系到基础教育的目的问题,试点归试点,试点中我们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譬如:小学生是否会过早依赖电脑的问题,电脑是个好东西,到底应该在什么阶段或什么年龄开始使用较好?还有用了电脑之后,阅读是便捷了,但学生的记忆力是否会减退?还有如何解决学生会写汉字问题等等。总之,试点需要一定的量,但不要太快,应当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推广。
8.编写写字教育的大纲与教材
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学遇到的两个难题之一,是缺乏适合中小学各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据调查,上海中小学生的写字教学,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大楷簿或描红簿,但没有教委完整和成系统的教材,全国的情况也基本如此。书法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省份或长期坚持的书法特色开云电子官网,也是自编教材,我们建议,国家教委应组织力量编写全国统一的书法大纲,明确书法教育的要求、课时和考核方法,由各地方政府教育系统自编教材,加以落实。
我们建议,小学一、二年级要落实硬笔写字教育。三、四年级应落实毛笔字书法教育,中学生应学一点毛笔书法和繁体字。不管是硬笔教学还是毛笔教学,都应有考核并记入学期总分或毕业总分。
9.古汉语、古诗词学习不可缺少
中小学生,特别是大学文科专业、大学师范教育,应适当安排古汉语、古诗词以及古代名篇、名著的学习。
现在中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人数越来越少,课本设计中古代诗词、名篇名句的学习不可缺失,应当加强。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诗文的鉴赏水平,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和品赏。
10. 让书法成为德育的一部分
俗语说:“字如其人”,长期的书法实践还告诉我们:“书法又可以改变人”,甚至“可以改变人生”。
历史悠久的中国书法及其博大精深的书法理论,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以及中华民族对宇宙、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例如,当我们折纸界格“预留天地”或蓄墨润笔,关注“气韵”的时候;当我们蓄势下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无往不收”之际;运笔“行云流水”,结体“先紧后松”,章法“知白守黑”的过程,无不寓示着中国式宇宙观、艺术观和人生观。
因此,毛笔不仅是一支“慧笔”,还是一支“自由之笔”。用毛笔练字,可以使人获得智慧,也可以悟懂人生。通过写字,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书育”很重要。它既是“美育”的一部分,又可以成为德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