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是我国汉代著名刻石之一。携刻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 2月,立于山东东平。正文15行, 其中第13行后空一行, 再接第14行。每行42字。碑刻两面, 碑阳额篆书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12字。出土于明代, 原石今藏三东泰安岱庙内。在众多的汉碑中,《张迁碑》以其方劲朴茂, 雅拙沉着著称于世, 深受历代书家喜爱,也是书家主要推崇的汉碑入门之一。
《张迁碑》用笔方整, 宁朴不华。其点画多收缩少放纵, 显得骨力雄健, 结体紧密。虽然镌刻风格前后不甚一致, 但通篇仍以方取胜, 它给人以稳重沉着, 天趣横生的感受。所以, 此碑 “方劲朴茂, 雅拙沉着” 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是我们临习此碑时所应领会和掌握的, 只有这样才能学其风貌, 得其神韵。
这里就《张迁碑》的造型结构, 运笔意趣和临习方法逐一加以剖析。
一、 谦让顾盼, 相得益彰
这个 "气" 字,一反常态, 没有使气字头的捺脚舒展 开去, 反而紧缩尾巴,微微昂首,作出谦让的姿态,使下部 “米” 字的最后一笔有充足的施展余地, 成为这个字的主笔。
“唯” 字的 造形别致, 也是由 “口” 部超常态的谦让形成的。这样的结构使"佳" 部第一笔得以展开,并托住 “口” 部,整个“唯” 字显得顾盼有姿,生动活泼。
再看这个 "吏" 字,采用紧缩中间 “口”部的方法,让出地位, 使最后两笔左舒右展,在汉碑中也是不多见的。谦让为了顾盼,顾盼必须谦让。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张迁碑》结体紧密,这样的谦让与顾盼比比皆是。

二、似断实连, 自然开合
“兴” 字的字态 “昂首阔步” ,这是因为上半部左中右三部分不仅紧密相扣,而且九笔横画, 同中有异, 形成横势。其巧妙之处还在于上下两部似断实连的 “虚接”,这个字的上下两部分如完全连接了,就不透气。太疏则上下脱节,失去连系。《张迁碑》中这个字处理得既有气势, 又笔断意连,浑然一体。
“讳” 字是开合的典范,左右结构的字, 容易写得过于靠紧或过于分开, 处理好开合,决非易事。而这个 “讳” 字,在处理上 “言” 部泰然正立,而 “韦” 部最后几笔却微微左倾,尤其是中间一竖,起到了“四两拔千斤” 的作用。使原来都是横竖两种线条的字,不流于刻板,自然开合,呼应灵活。

三、 静中求动, 动静成趣
《张迁碑》总体为横平竖直,极其朴实。但为了不致于刻板,在字形结构上又常常运用斜线或圆弧的手法。
例如这个 "良" 字,它的背部把直竖变成曲竖。再如这个 “贱” 字,用 “斜对斜” 的办法, 使“贝” 部向左, 使 “戋” 部向右, 形成对峙。看似漫不经意,实为巧妙至极。妙就妙在似乎在很不经意的状态下,既造就了 “钭对钭”的动感,又使得字不失平衡。

另外, 再如 “九” 字、 “字” 字。“九” 字一撇变为一竖,坚实而稳重。“字” 上部 “宀” 方正平直, 四平八稳。本来极易刻板。然而, “九” 字最后的一捺和 “字”字下部 “子” 的钩笔,写成一个圆弧,使两个字都活了起来, 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情趣。

四、 收放有致, 稚气十足
“贡” 字, 就是《张迁碑》中这方面的较典型的一个范例。开头三笔, 两横开放,竖笔紧缩,形成舒展的态势。接着 “贝” 字继续紧缩,使本来容易单调的字,在收与放的变化中,显得活跃起来。
“焕” 字也是极典型的,几乎所有论及《张迁碑》的前辈,都对这个 "焕" 字,有所分析论述。笔者以为,这个字的最佳处,在于收放得体,创造性地把“火” 部上移, 将 “火” 部紧缩到了不能再收的地步,使原来该右向伸展的横画,出奇地向左展开, 显得稚气十足。
再看看这个 “王" 字,虽然只有四笔, 但也将收放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一般书家所不敢为,第一笔的左倾和最后一笔的右展,产生了平行线上的张力, 使整个字产生了动感。
由于这些字的收放得体,《张迁碑》字形才显得既充满稚气,又富有新意。

五、 疏密相间, 虚实相生
“幕” 字的结体,一般人难以苟同。上下两横画,尤其是下横,雄强开张,再加上中部写得如此粗犷,似有大山压顶之势,几乎使底下的 “巾” 没有一点透气的余地。然而,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 “幕” 字的整体形象,就不难发现,按常规应该很密的上半部, 碑中却写得很疏, 按常规可以写得较松弛的底部, 却安排得很密,这反密为疏、反疏为密的对比变化,使得这个 “幕” 字险绝奇特, 匠心独运。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 “职” 字,书者没有采用常规的左中右平分结体,而采用左中两部紧靠,右部右展的形态,使字疏密有致,紧凑中见疏朗。

六、 多藏少露, 含蓄浑厚
蚕头燕尾是隶书的一个主要特点。可是, 在《张迁碑》中,捺笔多藏少露,表现出含蓄浑厚的意趣。例如这 “君” 、“宣” 、“父”三字的捺脚, 都是昂首收缩,藏锋收笔,宁肯朴蓄憨厚,不追求丝毫俏丽。尤其是 “父” 字的捺笔, 含而不露,力在字尾。

再例如《张迁碑》中的 “广”、“乡”、“令” 等几乎所有带撇的字,或长或短,都没有一味舒展,大多采用藏巧于拙的笔法。

此外,为了临写好《张迁碑》,还必须在运笔上做到爽而不滑;在意趣上多追求些刀趣石味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