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陈布势
书法术语"布白",是指处理点画间架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空白关系的方法。布,就是布置。白,即是空白。因此,"布白"就是"布置空白",也称"留白"。书画理论中这个"布白"的概念,是要提醒书画的创作者和鉴赏者不仅要关注"著墨处",而且要重视"空白处"。具体要求就是疏密相间、布置得宜,还有著名的论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等。
中国古代书法论著中没有找到"布白"一词的来历,但意思较近或类似的要数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论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整,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整。"这也是孙过庭所说的"学书三阶段"。古往今来,无数书法家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真理。笔者以为,这个"分布"与"布置留白"意思相近。如果再往前追溯,东晋顾恺之在他的《论画》中,为中国画创作曾经提出过"置陈布势"的理论。所谓"置陈",指的是造形的位置陈列。"置陈"是为了"造势","置陈"是方法,"造势"是目的。"置陈"是一种静态的空间呈现,而"造势"则是时间的诉求。因此, 笔者完全认同这个理论"为中国画创作奠定了时空基调"。
如果再往前追溯,我们就会想到《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老子讲的是阴阳,也用黑白比喻善恶、是非。其原意为:明知黑白是非,但知而能守、能沉默,与"大智若愚"意思相近。"为天下式"的意思是,如无所见,甘愿做天下的范式。"范式",是指可以作为典范的形式,或称"样式"、"模式"。
自清代邓石如在论书法艺术美的创作法则时,提出了"计白当黑"的方法之后,就明确地指出了书法家要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实在在的(黑)处一样布置安排。这些"空白"之处,也是整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观念就更加明确了。
其实,"置陈布势"反映了中国人对时空把握的观念,是华夏民族主动把握时空的具体表现。他不仅反映在书画中,还应用到军事、音乐、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方方面面。
中国书画创作,可以没有色彩,但不可以没有留白。立象定形与布置空白,是中国书画创作中一个都不能缺少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这两个基本要素是互为因果、互相成立、互相寸托的,不可分割的。这既是阴阳互补的需要,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需要。
毛笔与汉字书法
汉字,是一座金矿,是一座不可估量价值的金矿。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载体。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首、每一个字的组合与构造,都凝聚着祖先对天地人以及大自然的认识,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意义。
汉字,是人的生命和大自然种种生命的具体物化。是人对存在于宇宙、存在于大自然种种事物的认知密码。每一个汉字的笔画、部件以及组合构成的位置,甚至书写的先后顺序,几乎都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正是这些带着认知信息密码的笔画、部件的排列组合,形成了每一个字的平衡与美观。
因物而形或因义而形的汉字,根据各自的形和意,构成了一个个数量(笔画)并不相等的汉字,却在相同面积的空间内完成了和谐与统一。其内在质量可以千差万别,但外形面积却都可以完全相同。
汉字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由于含义的增减、字形的不断整理和美化,加上书体的演变或为了书写顺序的便利,其部件和笔画会有调整、挪位,但其基本含义大多不变。
与印刷体不同的是,汉字书法是通过毛笔的书写完成的。由于这支神奇的毛笔,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变化,可以尽兴尽情创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无法完全确定的效果。因此,什么是汉字书写平衡的关键?这个问题就被提了出来。关键在于你不管如何舞蹈,必须做到肢体不散架,心脏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肢体不散架,就是还在中轴线的四周。心脏有足够的承受能力,说明你没有脱离中心,还能承受住你的千变万化。也就是说你千变万化的"舞蹈",还在中心可控的范围之内。
书法不同于设计,书法更强调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正是这种因人而异、因书体而异、因结构组合而异的变化,才是书法艺术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动态变化"。
为了这个"动态变化",就必须掌握"动态平衡"的技法。汉字书写的动态平衡,与人在承力情况下的自然弯曲、倾斜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右边受力的大小,决定着人体向左边倾斜的程度。这种动态变化,体现在不同的书体中,它的强度是不相同的。比如,楷、隶、篆的强度要弱一些,行、草书要强一些。但是,无论哪种书体,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中心(俗称中宫),一条中轴线和四个基本角度。只要"中宫"收紧,字就紧凑,不会散架。只要中轴线弯曲有度,并且具备和掌握"四两拨千斤"的能力,也能在险中求得平衡,求得和谐。
汉字的"中宫"是汉字的"心脏",也是汉字的核心。在书写的过程中,只有围绕中心(或称核心)施展手脚,才不会脱离中心(前称散架)。每一个汉字的基本笔画与结构组合,加上毛笔的起伏使转,决定着这个字的主体形象。是胖还是瘦。是坚实的,还是苗条的。是古朴的,还是秀美的。几乎可以完美体现,直至尽善尽美。
毛笔的柔软和墨水的晕化,极大地丰富了汉字书写的审美效果。这一柔一化的实际效果,也极大地增加了文字书写的不确定性,而就是这个"不确定性",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无限的发展空间。
根据书法"精气神"和"骨肉血"的理论,如果我们将一个字的"骨肉"剥离开来,勾画出它的基本"骨架",是否可以使初学者能够清晰地透过"肌肉"看到"骨架",从而迅速地把握字形结构?来自教学实践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让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在一个汉字的每一个笔划中,依样勾画一条中心线,然后再用毛笔依据勾画好的这个字的基本结构,添加"血肉",达到与样稿相同粗细的效果,成为一个骨、肉、血齐全的汉字。这种方法区别于古代的"摹"和现代常用的描红。实践的结果告诉我们,这种勾画汉字骨架的方法,优于摹和描红。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这样的勾画,初学者在掌握汉字基本结构框架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才能添加上"血肉"。而"肉"的多少,是肥是瘦,还需要学习者的判断和尝试。这种方法练习,似乎比摹和描红难度要高一点,但是一旦掌握了,就是真本事。因为在勾画框架的过程中,初学者迅速地提高了观察力和判断力,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又迅速地带动了模仿能力的提高,这三种能力的提高,对于今后的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这个方法在教学中的成功应用, 使传统的摹和描红显得非常呆板。
长期的教学实践还告诉我们,传统的摹和描红学习法,需要具有高度自觉的控制能力,因此比较适合成人的学习。而缺乏耐心、自控力较差的青少年儿童,让他们摹或描红,几乎等同于填墨。当摹和描红几乎等同于填墨时,就已经失去了摹和描红的作用了。原因在于复笔填墨,只关注将墨填满笔画,关注的是不缺填也不出格,很少真正领会和掌握笔画的粗细变化和字形结构。因此,在开云电子官网的教学实践中,取消了摹和描红的方法,启用了"骨架勾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