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与悟性
艺术创作只要投入,就是"真我"的物化,就是"真心情"的表露。因此,你有多少修养就表露多少,您的艺术技能和综合素养都会展现无遗。
做艺术创作,自信很重要。大多数成功的艺术家,都极其自信。坚信自己可以成为艺术家,就真的成了艺术家。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就可能真的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因为自己都不坚信能不能成为艺术家?他就不会去热爱画画,即使画了也会中途放弃。因为他不自信,也就没有继续探索的信心。成功者正好相反,一旦决定走这条路,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忍然勇往直前。常常"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久而久之,已知其可为了,就会信心倍增,势如破竹。这正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最为重要的成功因素。
当然,只有自信还不够。还必须"神于好、精于勤、成于悟。"(陈传席语录)所谓"神于好",是喜欢,是真喜欢,还不是一般的真喜欢,是把艺术视为第二生命的人。因此,他才会"精于勤",才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三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悟",没有"悟性",也不可能成功。我非常同意陈先生的这个观点:"画画的人,神于好者,不在少数。精于勤者,也不在少数。苦功人人能下,但成功者仍然聊聊无几。"关键在于"悟性并非人人都有",悟性多半是天生的,属于天赋的一部分。笔者认为;积学与天赋,一个不能少。积学可以靠勤奋,但天赋却是天生的。
初学书法,"笔笔求来历",然而创作时又不能太死板,不能食古不化。如果能做到"似曾相识",又不完全"似曾相识"就很好。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可能已为追求个性跨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脱胎换骨",让人又喜欢,又捉摸不透。感觉有点清楚你的来龙去脉,但又不可能完全说清楚你从哪里来?这种状态已经意味着你的个性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这两个过程,缺乏悟性者是做不到的…。
我非常同感于陈传席先生的论断:大艺术家的成功,必然要做到三点,民族的、时代的和个人的,三者缺一不可。然而,要做到"民族的",已经很难,意味着要学一辈子。再要求有"时代的",又得体验一辈子,难上加难。最终还要有"个人的",又要探索一辈子。已经过了"三辈子",侬讲难不难?难、难、难。尤其是"个人的",没有"悟性"就过不了这一关,登不到这个高度。
我有时也会想,学艺术实在是难,为啥还要学呢?为啥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学呢?因为学一辈子是肯定学不完的。学其他任何技术都比学艺术强,来得快!不过"三辈子"可以变为"一辈子",一些成功的艺术家不是在有生之年成功了吗?他们中有的早一点,成功在青壮年。有的晚一些,在六、七十岁时走向成熟。更何况,大多数学习者认为,成功有大有小,但学习的过程就可以愉悦身心,调节心情。把过程视为目的,这个时候的意义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义了。
艺术,比如画画、写字,是可以自娱的。眼前那么多老年开云电子官网(青少年艺术培训机构就不说了),那么多老人在那学画画,学写字,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不是为了当画家,当书法家,他们早已过了那个充满各种期待的年龄。他们聚在一起,每周一次或几次,喫喫茶、动动笔、听听老师的讲解和点评,其乐无穷。他们是在自娱自乐,他们是在通过艺术养生,延长自己的生命。
人世间,一切的一切,喜欢的就努力,努力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不一定都会有结果,也不一定都要有结果。还有一句话叫做"着力即差,无心既得",意思就是努力就落了下乘。不喜欢,越努力越痛苦,说明热爱比努力重要。热爱不累,不热爱努力即差。
艺术创作,临场一挥,要有率性,着力即差,随意可得。
功力、格调与个性
"功力"再深,也必须要有"特色"。特色不强,很难成家。例如黄宾虹和齐白石都是画家,但很少有人说他们都是书法家。原因在哪呢?其实他俩的书法功力都很深,但是相比较而言,黄的特色不如齐,而齐的功力不如黄。但综而论之,齐白石的书法成就要高于黄宾虹。这就说明在同样有"功力"的基础上,"特色"有没有?有多少?明显不明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功力"不是"工力","功力"中自然应该包括"格调"。"功力"是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综合能力和水准。因此,自然包括技法层面的笔法、墨法、结构法、章法等。也包括思想意识层面的审美取向、文化修养等方方面面。两个方面相加,才是"功力深"或"功夫深"的应有含义。
人是要有点率性的,有率性又有格调,是"功力深"的表现。有率性就失去了格调,说明还是缺少功力。可以这样说,没有率性成不了艺术家,因为"不由着性子挥洒"很难形成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的形成,又需要你付出很高的代价,那就是日积月累的综合能力和书画以外的功夫。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整套理论与观念都从根本上浸润着中华文化。因此,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就成为中国书画家的必修课。有人说:西方绘画讲科学,讲光影、讲透视,而中国绘画讲的是道,画的是心中之物,并非以肖似自然为追求目标。因此,不讲透视、也不讲光影。画家笔下的山,似山非山。画家笔中的水,似水非水。一切都是高度抽象化了的意象。
人生与艺术并不矛盾,人生如意,艺术理应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历史上不乏人生境遇差,艺术反而优秀的故事。苏轼如此,八大如此,徐渭也是如此。还有法国印象派的创始人莫奈、荷兰的梵高等也是如此。有人问你要艺术还是要人生?如果一定要选择,我相信每一个人肯定首先要人生。因为没有人生,就没有艺术。如果人生不尽如人意,那就多想想那些境遇不好,艺术却很高的艺术家,努力使自己的艺术水准多提高一点,也是一个平和自己的心情办法。
一般来说,"通才"往往胜过"专才"。但是,也有"通才"过头了,反而成不了大才。那就是我们听说过,或者遇到过说起来头头是道,什么都懂,但实际一事无成的人。这样的人万宝全书,可以成为别人的大辞典,但他在专业上就很难有自己的建树了。笔者以为:"专才"有饭吃,"通才"能大成。归根结底,能专就专,能通就通,专后能通更好。因此,专与通,由能力决定,由身体决定。先专后通稳,先通后专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