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的人需要“两种思维”能力 / 循之
书法的载体是汉字,绘画描绘的是自然界中、人们生活中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或物体。汉字不能乱写,它有笔顺的先后,结体的法则和约定俗成的原则。大自然的现象和人们生活中的所见物体,都是具体的存在。虽然可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然而,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书画艺术逻辑性特征的必然结果。
因此,长期学习书画的人不仅观察力、判断力和模仿力较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比较强。
然而,书法和绘画,毕竟属于艺术,艺术更应该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
绘画是形象的,例如一山一石,一花一鸟。汉字也是有形象的,因为汉字的根本来源于绘画,所以被称之为“象形文字”。
有人说:汉字成为文字,主要是“符号性”,没有错。但是,汉字毕竟来源于绘画,也是事实。更何况,汉字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同时具备了“符号性、逻辑性和形象性”的文字更是事实。
所以,喜欢和长期学习书画的人除了逻辑思维较强外,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也会同时得到增强。甚至有人说,书法比绘画更抽象,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更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已经有学者撰文指出,长期学习中国书画更能培养两种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左右脑并举使用,使左右脑脑获得平衡发展。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书画家不仅长寿多,而且大多到了古稀之年,还是思维敏捷,洞察力超人的现象。近代艺术史上像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陆俨少这样的大师举不胜举。
都说人的左脑管理逻辑思维,而右脑则管理形象思维。那么左右脑的同时开发或得到共同发展,是一个正常人所必须的。
早在1913年,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通过实验,提出了正常人大脑两半球的分工理论。之后又在数十年间,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人的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判断、排列、分类等,其主要特点为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他将人的左脑称为“意识脑”、“学术脑”和“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视知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特点。
因此,笔者可以这样断定:左右脑的平衡发展是人脑健康、正常的前提。根据左右脑分工的实验证实,左脑从事逻辑思维,记载着人出生以来的知识,管理的是近期的和即时的信息。因此,左脑称之为“本生脑”。而右脑是“祖先脑”,储存着祖先的遗传因子,右脑是创造力的爆发区,是潜能的激发区,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右脑的开发,这是因为人与人之区别的重要领域。
张书玮 三代四壁联

■ 用笔爽快,线条厚重,初步掌握了行书的结体,是一件气象博大的作品。希望在以后的临池中,进一步加强点画和字形的观察和训练。
阮梦瑶 吴均《山中杂诗》


局部
■ 初习草书作品,有胆量且线条具有一定质量,可赞。草书有草法,学习时应细心观察,熟练掌握。从整体看,章法尚欠成熟,特别是款式小局部"齐头"不够。
袁哲闻 大艺万象 静水深流

■ 线条洒脱,书写流畅,变化丰富,很好的体现了《礼器碑》的特征,整体排列整齐,得体,如能加强款字的练习,将会大大提升整件作品的高度。
俞梦洁 学无止境

■ “学无止境”章法独特,“学”与“境”瘦长搭配“无”与“止”的扁方,可谓不安常规又恰到好处,使整幅作品眼前一亮,很好的契合了正方形的格局。但该同学在篆书的圆转和笔画起始的回锋方面,还需多加练习,相信会取得更大进步。
武彦博 王维《山居秋暝》

■ 汉隶为基,点画到位,整体感觉平和简静,淡雅清新,是一件完整度较高的作品。不足的是用笔简单,缺少些变化。
黄佑未 独钓图

■ 《独钓图》廖廖数笔、古意盎然,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清静的世界,可见中国水墨之神奇。落款位置得法,书法功底也很扎实,是一件既有功力又有趣味的作品。
顾仁昊 云山风度


局部
■ “云山风度”写的宽博大气又不失灵动之韵,笔墨淋漓且用笔轻松富有变化。对于“颜体”的线条特点把握也较好。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加强字形与基本功的锤炼,如“云”的雨字头交接处有所迟疑,“风”的字形把握相对欠缺。
顾珺奕 山远清气高

■ 8岁女孩的行书作品,胆量很大,下笔毫不迟疑,可喜可贺。五个大字用笔圆润遒劲,气沉力雄。当然,毕竟还小,"清"字的挑点,"气"字的斜钩等尚不得法,还有整体尚未贯气等,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改进和提高。
邬颖萱 草色和云 梅花带月

■ 圆润,饱满,很好的体现了篆书的风貌,整体排列基本到位,如能在书写节奏上掌握好快慢、提按等,整体效果将更完美。
刘佳滢 雁影寒江

■ 斗方四字作品布局较难,易平淡。初试这个形式,能达目前状态,非常可贵。从用笔和结体看,该学员已有较扎实的汉隶基础,结体平整又富含变化,用笔痩劲而具一定的厚度。当然款字较弱,希望提高。
潘芝羽 征程

■ 初习行书,有一定胆量。点画厚重而且滋润,较为灵活。望加强行书结体、造形的学习,使字形结构掌握的更好。
阮珺霏 返璞归真

■ “返璞归真”行书扇面作品,布局平正中透灵气。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小作者学行书时间不长,笔法的细腻度、牵丝连带等还需进一步练习,但已初步掌握了行书笔法,且款、印居于扇面正中,很好的诠释了此幅作品。
范玳溶 明德

■ 此件“明德”作品,楷书写的细腻、到位,可谓一丝不苟,线条饱满有力。章法上很好的利用了“团扇”的形式,通过章法的排列,营造出空灵、安静的审美趣味。但行书小字仍功力尚浅,希望在字形的把握上多下功夫。
王若静 博雅

■ 六岁孩童毛笔“玩”的很好,两字颇有“高山坠石”的力度。线条质感以及对于毛笔的控制力都已有了一定的把握。纵观全局,毕竟初学不久,对于整体两字的排列以及大小的把握尚欠火候,款字也需多加练习。
张浠珉 神游


局部
■ 有胆量,爽快而果断的用笔,使"神游"两字简单而富有韵味。不足的是整体感较弱,具体表现在两字的呼应不够,落款文字弱了些。
谢正 老竿新芽

■ 打开画面,清风徐来,一支竹竿在圆形构图中,恰到好处地入画。生长出一枝新叶,且有迎风飘扬之感。落款点题,也较见功力,可喜可贺。
江籽辰 鸿儒有德

■ 此件作品取法《汉·张迁碑》,字形结体朴实且有趣味,用笔沉着,章法布局安排得当,总体完成的较为完整。希望在这种“古拙”的线条基础之上,略加“书写性”,使作品“活”起来,会更具可看性。
何瑾洁 求索


局部
■ 这是一件规规矩矩的篆书作品。作者能较好地处理篆书的字形特点、使转以及整体的章法布局。在此基础上,书写时可慢慢加入节奏变化、线条力度以及书写的激情,使整件作品的“可看性”提升一个层次。
傅婉亦 春风润物

■ 第一次学写创作,勇气可嘉,笔意中流露出颜体的味道,很好。款识签章与正文相融,如能增加胆量、下笔不犹豫会有突破。
周衍霆 节临《汉·礼器碑》


局部
■ 节临《汉·礼器碑》,整体章法完整,隶书飘逸灵动、书写流畅、富有童趣。小作者能将文中相同的字作变化处理,如三个“百”字就各不相同,非常值得表扬。但落款行书还需加强练习,与正文还存在一定差距。
马埸宣 荀子《劝学》句

■ 有古意,有拙趣,变化很多,这是耐看、耐品的一幅作品。希望继续锤炼线条,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加油!
陈梓豪 松鹤寿

■ 7岁小朋友用笔如此厚重,得益于学习《张迁碑》。虽然尚未达到轻松自如,但字里行间一种稚拙率意气象,已显露光芒。希望再接再厉,继续奋进,日后必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