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 循之
为什么书写文字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为什么这种书写的过程可以用来滋养人、教育人?它为什么就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呢?
人活着需要交流,都会遇到写字的问题。但在中国,写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还是修养的需要,甚至是艺术的需要。究其原因?这应该是汉字的特点及其功能决定的。
换句话说,是汉字本身具备这样的功能才会形成的。我在以前的论述中提到过“汉字的三性”,即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具备象形、逻辑和符号三个特性的文字。其中,“象形”既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最原始的方法,也是开启人们想象和创造之门的源泉。而“逻辑”是人类进化、科学进步的基本素养。至于“符号”,这是人类便于交流作为文字必须具备的特性。
简而言之,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字,都是交流的符号,都具有“符号性”。然后,唯独汉字还具备“象形性”和“逻辑性”。而这“象形”和“逻辑”,正是笔者前面所说之教育功能的前提。
因此,只要你学会写汉字,懂一点汉字的构造原则和解题规律,你就已经在接受来自远古的讯息,收藏了几千年文明所积累的文化信息。如果你在学习汉字书法的同时,学一点汉字发展的历史,了解一点每一个汉字形成的根源,那你就会超越常人,对中华文化传统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同样,如果你是一位中国画的爱好者,当你知道了中国画从哪里来?“书画同源”的道理后,你就会知道“中国水墨”、“中国笔墨”与书法的一脉相通与紧密相连。真所谓“书臻妙处书如画,画至熟时画如书。”
说到此,我们又回到今天的命题:为什么“书法就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呢?因为在中国,写字并不单单是为了交流,也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特别是用毛笔书写,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活状态,一种生活方式。青少年学习书画,是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体验书法的魅力,从中获得身正、心正、笔正的启示,增添涵养。老年人学习书画,那是为了老有所乐,修养生息,甚至还有养心怡神之功效,寄情于毫端,获得精神上的寄托。艺术家热爱书画,每日临池,挥毫、泼墨、展览、笔会,常常以书会友、以画会友,书画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抒发情怀的工具。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了艺术品,甚至上了拍卖行,进入了美术馆、博物馆。
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生态,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朱闻瑶 事事平安

■ 简而有味,约而不矩,章法很好。题款又恰到好处,"事事平安"写的随意,又非常切题,隐喻见功。两个柿子一挥而就,以写代画,是件成功的作品。
盛睿泽 厚德载物


局部
■ 四个隶书大字写的圆润厚实,初显学习成果。当然整体排列尚未到位,书写也较为生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作品整体性的练习。
徐子鉴 春风夜雨联

■ 行书对联为行书创作中较难的形式,此作品书写性较强,对联中唯有“花”字稍大有些不协调。款识与正文落差较大,需要增强款识的连贯性,与正文相匹配。
张卓群 碧海涛声

■ “碧海涛声”这幅作品给人一种大气、舒适之感。小作者基本掌握了颜体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的特点。但因学楷时间不长,今后要注意在折笔处理上提笔暗转,在钩末、捺末要挑踢出尖锋,相信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有进步。
何滨辛 智者知行合一

■ "智者知行合一"六字用这样的组合方式展现,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尝试。整体章法较好,隶书线条圆润饱满且有灵动感。稍有不足的是两列大字有右重左轻的缺点,望今后创作时改进。
叶辰怡 苏轼《水调歌头》上阙

■ 从单个字而论,结体尚可。就整件作品的章法而言,除了墨色变化较好,线条粗细、字形大小较为丰富外,通篇整体气息尚欠成熟,张力欠缺。今后可以增加大字训练。
严玥涵 博古通今

■ 此件隶书作品,颇有“摩崖石刻”的味道,其结体左舒右展,一派宽博大气之度,作品书写性极强,相当大胆。如大字能上下对齐,以及四字大小能再统一些会更好。
任真 古诗二首


局部
■ 该幅作品完成度很高,小作者注重行气的欹正、错落、上下贯通,给人一种轻松明快、起伏跳跃之感,充分展示律动的生命活力,是幅难得的佳作。但在圆形作品处理上还有欠缺,如果左半圆下半部分也能就圆势有错落,则效果更佳。
盛睿阳 禅茶一味

■ "禅茶一味"这件作品,形式感强,写得效果也较好。特别是"一"这个字,写出了水平,反映出作者的隶书水平日臻完美。不够的是款字尚欠成熟,还大了些 。
施哲楷 集古人句


局部
■ 整件作品气息较好,胆大而不越矩。墨色变化丰富,章法完整协调。稍有不足的是刚强有余,而柔韧不够。
欧阳嘉盈 春风得意

■ 第一次用四尺对开纸写四个大字,虽然尚欠成熟,但下笔肯定,已显气质和胆量。用笔圆润、线条流畅是优点,行书点画尚需进一步完善。
卢余晨 集句

■ 作品整体性很强,初得颜体之要领,布局得体,书写流畅,如能在线条的张弛度与力度上做的好一些,将能更好的体现颜体的风貌。
林舒云 随物赋形


局部
■ 第一次尝试四尺整纸写四个大字,线条厚重且圆润,结体宽博有动感。努力方向:继续增加书写的节奏变化,使线条流畅、自然、丰富起来。加强行书的学习,提高落款的水平。
蔡源恺 百岁四时联

■ 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第一次写篆书对联,有如此感觉非常不易。篆书线条浑厚凝炼,字形结构端庄富有变化,童子功夫已充分显露。希望今后再加快些行笔速度和行书的训练。
徐云宸 禅味

■ 整体章法安排合理,用笔上也是笔笔中锋,线条沉稳大方,虽然《张迁碑》是较为雄强一路的隶书作品,却透出一些清雅之趣,可见习书已有年月。如若想更上一层楼,可以从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运笔的快慢节奏变化上入手。
金容珩 心纳万境

■ “心纳万境”四字在处理上有一定难度,该同学能根据扇面的外弧线合理安排四字的布局,并配合落款的纵势,使得整体作品黑白分明、留白恰如其分,很好地诠释了汉隶的质朴率真。但在运笔上还有些草率,需多注意“藏头护尾”的笔法运用,并加强落款、捺角等细节的处理。
周晨琪 古文选抄


局部
■ 行云流水的作品,能看出一气呵成,非常有动感,点画功力也很扎实。如果能再加强粗细变化和速度变化,效果会更好。
张语阳 开卷有益

■ 此件隶书作品线条圆润饱满,用笔端正,行笔稳重,对于初学者来说已是不易,如能在字型结体上多下功夫练习,整体效果将会更佳。
叶斯源 古诗二首

■ 形式漂亮,作品大气,线条老辣。是一件很耐看的作品,如果能粗细变化多一些会更好。
王艺淇 枇杷图

■ 构图佳,疏密有致。金黄的枇杷画的很有感觉。在圆形布局中又适当地钤上两方印,一阴一阳,相映成趣,是件不错的疏果佳作。努力方向:提高款字水平和枇杷树枝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