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画外|天乐斋随笔|砚边点滴


循之书画的竹刻艺术

时代需要创新的艺术家,需要有创新的书法作品。
一个没有创新作品的"书法家"是不可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然而,书法艺术家的创新,又是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体现出中国书法的普遍性。只有个性而没有普遍性,也是很难被时代接受的,因为您的个性完全脱离了普遍性,也就是没有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
没有继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成为"书奴"。
因此,优秀的书法家常常是先继承后创新,边继承边创新,一辈子不断地吸取传统的养分,一辈子为创新在探索。这是一个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

循之书画的竹刻艺术
"个性"最可贵,它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最可贵的要素。那么,什么是个性呢?著名书法家周俊杰认为:"是一个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精神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其中包括艺术家对视觉、知觉、联想、情感、兴趣、意识,以及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
艺术水平的高低,除了艺术技法,还受艺术修养、精神气质和人生态度的影响。
同自然之工,得造化之理。达此境界者,已出神入化也。
中国书法的本质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其中包含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笔者很赞同"书法就是一个小宇宙"的提法和观点。

循之书画的竹刻艺术
心理学家认为灵感就是一种潜意识,它会在特定的时间、场合突然地被激发出来。著名书法美学理论家周俊杰在陈述灵感的特征时认为:偶然性、个性、短暂性和自由心境,是艺术灵感产生的四大特征。
笔者认为:开放的心态和自由的心境,是产生灵感的根本。开放的心态,决定着一位艺术家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其中包括勇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的勇气和胆量,永不故步自封、能够不断吸取营养的探索与学习精神。自由的心境,可以加速灵感的孵化。因为自由,就不受或少受外界影响,可以始终保持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
大多论者认为,灵感偏重于感性。而我认为:灵感是理性与感性有机融合的产物。

循之书画的竹刻艺术
没有理性的学习、吸取、感悟和储备,灵感不会从天而降。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曾经在回答"灵感如何才能降临到我们身上?"这个问题时说:"我相信在创造性领域里,能够产生关键性作用的就是强力的意愿与全力以赴,否则灵感是不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的。"
因此,灵感有时虽然来无影、去无踪、很突然,其实还是日积月累、苦思冥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是上帝对一个执着探索者的奖励。

循之书画的竹刻艺术
在日常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有这样两种可以迅速调动自己的全部情绪,进入不吐不快、操笔欲书状态的情景。第一种情景是在阅读中突然顿悟或在展厅中受一件作品的启发。第二种情景是需要完成一件不是重复字太多,就是笔画简单的字很多的作品。总之,有难度、有挑战性,就能调动所有思维神经,就能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地进行尝试,一旦有了突破,完成了创作就非常愉悦。
艺术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艺术更加尊重人的主观选择,而科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中国人选择文字作为最佳的媒体来实现主体精神,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纯抽象书法艺术。

循之书画的竹刻艺术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素材,"仅取文字之结体,并以神为主导,改造着、变化者原有的形。"(周俊杰语)打开一部《书法大字典》,同样一个"寿"字,历朝历代,不同的书家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不同书体、不同个性风格的形象来。
更为惊讶的是,不仅仅是一个"寿"字,可以如此变化,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可以如此,都可以随着不同的书家书写出不同的风格。因此几千年来同一个汉字,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形象。

循之书画的竹刻艺术
千万个书法艺术家,在不断地创造出每一个汉字的新形象。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优秀的留了下来,不被后人认可的就自然成为了历史。
西方艺术,可以通过建筑的风格变迁来划分时代或派系。但是,如果要论述中国艺术史的分期,却离不开中国书法。尤其是汉字书法各种书体的演变和发展,最为明确地揭示了中国艺术史发展的断代和脉络。
爱好者关注书写,书法家注重技法,而思想家却在思考书法艺术在当代的角色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