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三朝宰相《韩琦墓志铭》
录入时间:2025/3/31 10:35:49

《韩琦墓志铭》
韩琦(1008~1075年),北宋三朝宰相,著名政治家,是宋代历史上相州韩氏的代表性人物。《韩琦墓志铭》,发现于2009年安阳市殷都区皇甫屯村西地的韩琦墓,重约3吨。2009年存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库房。志盖为盝顶状,中间为方形,长宽均为1米,斜边0.34米,下厚约0.1米。志盖四坡左右各用阴线雕刻四神形象,四周伴以海水、祥云图案。志盖中间篆书“宋故司徒兼侍中赠尚书令魏国忠献韩公墓志铭”全称,计5行,每行4字,共20字。

《韩琦墓志铭》局部
志石高250 cm,宽98 cm米,志文共47行,满行139字,总计约6500余字。是发现的宋代最大的墓志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掘的一大成果。

《韩琦墓志铭》局部
《韩琦墓志铭》使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保存完好。墓志内容记录了韩琦的一生,文字之多,记录之详细,都是宋代墓志铭中首屈一指的。志文详细记载了韩琦的生平和历任官职以及卒葬地,可补正史记载,为研究宋朝特别是仁宗至神宗朝提供了重要资料。

《韩琦墓志铭》局部
墓志记载:韩琦为相州安阳人,生于官宦世家,父韩国华任泉州知州。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性格端重好学,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 早年曾任淄州通判、开封府判官等职,后因刚直敢谏,弹劾庸臣而震动朝野。
在"西北戍边"与范仲淹并称“韩范”,主持防御西夏,提出攻守策略,率军稳定边境,民间传颂“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 作为改革核心成员,参与制定新政措施,后因保守派阻挠被贬外放。又促成宋英宗、宋神宗继位,稳定皇权,被誉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晚年历任地方要职,治理黄河水患、发展农业,熙宁八年(1075年)病逝于相州,宋神宗辍朝三日,亲撰神道碑,追赠尚书令,谥“忠献”。

《韩琦墓志铭》局部
墓志还记载了其子嗣情况:如长子韩忠彦官至宰相,曾孙韩侂胄亦为权臣,家族显赫。在论及其品德和对其评价时,志文中称其“性纯一,无邪曲”,为官清廉,大度容人(如玉盏事件),治家严谨,子孙多贤。还引用欧阳修、苏轼等人评价,赞其“临大事,决大议,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韩琦墓志铭》局部
《韩琦墓志》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可与《宋史》《安阳集》等文献互为印证,补充了韩琦参与亲历新政、西北军事等细节,尤其是从墓志中得知陈荐、宋敏求、文彦博、范仲淹、李清臣、王安石、富弼、欧阳修等名人,都是和韩琦同朝为官的重臣及精英名流,有些还是韩琦的同僚和师友。可?与韩琦同朝为官的官僚体系比较庞大。加上韩琦出生于 一个官宦世家,祖上历 代在朝为官。其子孙也为当时的重要官吏。可?,不仅韩琦位高权重,家族地位显赫,?第也相当兴旺。这为了解韩氏家族乃至北宋大家族的兴衰历程提供了资料。

《韩琦墓志铭》局部
更重要的是通过墓志的解读,折射出北宋中期的政治生态与士大夫精神。其“文以载道”的书写风格,体现了韩琦作为古文运动支持者的文学理念,而墓志中“相三朝,立二帝”的叙事,则凸显了宋代士人在皇权更迭中的关键作用。

《韩琦墓志铭》局部
墓志由宋代名臣陈荐撰文,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篆盖,北宋大臣、历史学家、藏书家宋敏求书丹,楷书工整庄严,取法颜柳之间,镌刻精美,是宋代楷书典范,且兼具饲料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韩琦墓志铭》局部
此拓本麻纸精拓,虽有破损,但6000余字大多精美,保存完好。今为浙江海盐澉浦天乐斋吴氏收藏,钤有"澉浦循之""循之读过""天乐斋珍藏印"等。

《韩琦墓志铭》局部
(配图:《韩琦墓志铭》/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