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梁师亮墓志》
录入时间:2025/3/17 15:38:12

唐《梁师亮墓志》
全称《大周故珍州荣德县丞梁师亮墓志铭并序》。为唐万岁通天二年(697)刻石,在陕西省西安市出土,志石宽72cm X高53cm。志文界格,整体布局疏朗。据《善本碑帖录》的作者张彦生说志石曾运往河南,今藏何处不详。清代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顾千里和瞿镛曾藏有拓本。另据查,王昶《金石萃编》第1035页收入此墓志。

唐《梁师亮墓志》局部
此拓本为浙江海盐澉浦天乐斋吴氏所藏,钤存"天乐斋读碑记""循之读过""澉浦循之"等印。
2025年2月,海宁籍书法家朱晓东为拓本题写跋文:"梁君墓志铭为武周遗存""《增補校碑随笔》细说概貌,初拓本石未断,后直断为二,又直断为三,继中石又横断裂而为四。最后又断成五石矣。《北大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载,清初時整石(乾嘉间)已断裂缺右下角,存四块。后中间一段又横裂为二,碎为五石。此本下半截碑文自第二行"河"字,至末行"昏"字皆存,较它本多两百余字,为初拓本无疑。

唐《梁师亮墓志》局部
朱晓东还对志文书法做出了评价:品相上佳,传世珍罕,诚可宝之。碑书清逸端丽,字形方整略长,结体谨严,酷似欧书而略失险峻,为唐楷法度精绝者。跋后钤有"朱"白文印一方。

唐《梁师亮墓志》局部
唐代官员梁师亮,字永徽,安定郡乌氏县人。几乎没有史料记载,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墓志铭,追溯其家族源流,得知其家族中曾有任武威太守者,其功勋显赫乡里,并州刺史的事迹,也在闾巷间广为传颂。祖父梁殊,隋朝时任右监门录事;父亲梁金柱,唐朝任奉义郎。他们都以高尚德行闻名乡野,超然于世俗功名之外。家族传承扬雄非圣贤之书的治学精神,崇尚东方朔不慕仕途的处世之道。

唐《梁师亮墓志》局部
墓志还对梁思亮作了高度评价:梁君自幼如明珠般闪耀,才华横溢。以张仲孝悌之道立身,效法孔子温良品格扬名。行事光明磊落,不欺暗室;待人谦和宽厚,不忤逆他人。潜心钻研礼法,摒弃骄奢之风,耕耘学问如同耕作农田。其文章如彩凤展翅般华美,书法似鸾鸟回旋般飘逸。在京城声名鹊起,辩论之才响彻云霄,被后辈奉为楷模,时人尊为英才。

唐《梁师亮墓志》局部
还记述了梁师亮初入仕途,任唐朝左春坊别教医生,于东宫侍奉太子,潜心钻研《神农本草经》与葛洪《肘后备急方》。医术媲美华佗,能解病痛之苦;学识堪比张仲景,因此考取优异名次。时值边疆战事频发,军需运输繁重。梁君虽未亲赴战场,却以卓越的粮草调度之功,于永隆二年(681年)获授上柱国勋爵。后逢高宗驾崩,参与乾陵修建工程,垂拱二年(686年)因功受命出任隐陵署丞。任职期间勤勉尽责,才能出众。任期届满后调任珍州荣德县丞,辅佐长官治理边陲,安抚蛮族,庇护百姓,展现出卓越的治政才能。

唐《梁师亮墓志》局部
最后,记载了他任满归乡途中,突遭疾病侵袭。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二日在益州蜀县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次年三月六日,安葬于雍州城南终南山至相寺梓谷信禅师塔院东侧,陪伴先祖陵寝。其子梁齐望悲痛欲绝,感怀父亲恩德,恐岁月侵蚀记忆,遂刻石铭记等详实资料。

唐《梁师亮墓志》局部
(配图:《梁师亮墓志》/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