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寻根——国、家
录入时间:2019/10/23 11:19:20

“国家”合起来是一个政治、地理学名词,
是由领土、人民和政府三要素组成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那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名为“何尊”的青铜酒器。这件酒器铭文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思是说:周武王在攻克商的王都后,就举行了一个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据此算起,“中国”一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甲骨文的“国”,是“或”,外围没有“□”。因此,“或”是“域”和“国”的本字。表示城邑外围有武力守卫的意思。这里的“□”表示城墙或城邑。
金文在“或”外加上一个大框,另造了一个“国”字,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立的、有武力守卫的相对独立的城邦。
篆文“国”字基本承续了金文的写法。

《说文解字》:国,邦也。从口从或。意思是诸侯首封之地。
由疆域独立的军政主权社会,如国度、国家等,引申为地域、区域,如北国、南国等。
如果我们把“国”字再细细解读,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的“大框”表示一座城池,一方土地或一个国家。“或”字的“小口”,表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口”的上下各有一横,表示天地,而天比地大,所以上横长、下横短。意思是在天地间生活的人,为了生存必须使用“戈”勤劳耕作和使用“戈”守护、保卫这方土地。
可惜的是,简化了的“国”已经失去了造字的本义,使得信息量也随之大大缩减。
所要注意的是这个“国”字的含义在不同的年代所指有很大区别,最早只是指一个部落,后来指的是相对独立的诸侯封地。包括“中国”的概念最早是中原(今陕西长安一带),现在已经指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国度了。
甲骨文“家”是在屋里养着一头大腹便便的猪。中国以农耕为主,在家里养一头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对古人来说圈养生猪能够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便成为古人定居生活的一个标志,直至今天还有一些农户保留着这个习惯。

金文中有一个“猪”字干脆在表示房屋的“宝盖”下,活龙活现地出现了一头非常写实的“猪”。发展至篆文,特别是小篆时才第一次从图画中抽象脱胎出来。
许多西方人在问一个同样的问题:汉字究竟是图画?还是文字?我们可以这样作出回答,那就是:汉字既是图画,又是文字。或者说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又高于图画。高度抽象后的汉字既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度形象思维能力的体现,又是古代中国人具有高度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